$电投产融(SZ000958)$ #资产重组# #核电# #国家电投集团#
欢迎交流,不推荐股票,不技术分析,不短线,只研究企业过去与未来,梳理企业投资逻辑。
本人尽量收集公司档案,但一个人还是有限,如有疏漏之处还请不吝补充。
电投产融,代码000958,市值355.3亿元,股本53.83亿股,6.6元/股。
清洁能源发电及热电联产产品
电投产融正经历自上市以来最深刻的战略转型,公司通过重大资产重组,将实现从“能源+金融”双主业运营模式向专业化核电平台的跨越式转变。这一转型不仅重塑公司核心价值,更将使其成为我国核电领域第三大上市公司,开启全新的成长周期。
(1)重组路径与关键时点
资产置换方案:根据2024年10月公告的交易预案,电投产融拟以所持国家电投集团资本控股有限公司(金融业务主体)100%股权,与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所持国电投核能有限公司(电投核能)股权进行置换。差额部分通过发行股份向国家核电及中国人寿购买,同时募集配套资金。2025年4月10日,该方案获国资委批复,标志着交易进入实质阶段。
重组完成后,电投产融将成为国家电投集团核能发电业务的唯一资产整合平台,彻底改变其业务属性和估值逻辑。
(2)现有能源业务基本盘
①能源业务:总装机容量228.51万千瓦,其中:
火电(热电联产)66万千瓦
风电113.15万千瓦
光伏49.36万千瓦
②金融业务:涵盖信托(百瑞信托)、保险经纪、期货等,金融资产管理规模5,311.73亿元,其中服务能源产业链规模达1,589.80亿元。
2024年上半年,能源板块贡献约70%营收和50%利润,金融板块贡献剩余30%营收和50%利润。现有储备项目包括热电联产35万千瓦和新能源18.5万千瓦,预计未来几年陆续投产。
(3)置入核电资产核心价值
电投核能作为本次重组核心资产,是国家电投集团实施核电投资、建设、运营及股权管理的专业子公司,其资产价值体现在两方面。
①装机规模优势:截至2024年9月,权益装机超20GW,其中:
在运权益装机7.4GW(控股2台+合营6台)
在建权益装机2GW(海阳3、4号机组预计2027-2028年投产)
储备权益装机11GW(海阳5、6号及山东莱阳6台机组)
②成长储备雄厚:除直接注入资产外,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还拥有557万千瓦控股在建装机及约20GW储备装机,未来有望分批注入。
(4)行业格局与市场定位
核电行业具有高准入壁垒、强规模效应和政策敏感性三大特征。重组完成后,电投产融将形成独特的竞争地位
①市场格局三分天下:公司将成为继中国广核(在运装机超30GW)、中国核电(在运装机25GW)之后,A股第三大专业核电运营商,形成“三足鼎立”格局。但与行业前两名相比,公司当前装机规模仍有差距(在运7.4GW vs 25+GW),但储备项目丰富,具备更强成长弹性。
②政策红利窗口期:国家明确“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战略,目标到2030年核电发电量占比从当前5%提升至10%。2025年核电审批提速,截止7月底新核准机组达10台,连续4年核准机组数量超过 10 台。电投核能拥有的沿海储备厂址(山东、辽宁等)恰处国家优先发展区域,项目落地确定性高。
(5)三层竞争护城河分析
①股东资源护城河
背靠国家电投集团(全球最大光伏发电企业、我国第三大核电运营商),获取优质项目资源能力突出;
集团核电资产证券化率不足30%,公司作为唯一核电整合平台,享有资产注入优先权;
中国人寿作为战略投资者(持股25.05%),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
②牌照与资质护城河
核电运营需国家特许经营权,行业准入门槛极高;
现有核电厂址具有地理稀缺性(沿海厂址资源枯竭);
储备项目前期许可完备,审批进度领先(如山东莱阳厂址)。
③产融协同护城河
历史积累的能源金融经验可嫁接至核电领域;
创新融资模式(如绿色债券、基础设施REITs)降低资金成本;
形成“核电投资-建设-运营-资本运作”闭环。
①审批不确定性:尽管已获国资委批复,但交易尚需通过股东大会审议及证监会注册程序。若审批延迟,可能影响资产交割进度。
②电价政策变动:2024年电力市场化交易比例已达60%,电价波动加大。核电虽优先消纳,但电价下行周期仍将影响收益。
③建设进度风险:海阳3、4号机组计划2028-2029年投产,但核电建设周期长(平均5-7年),延期将影响成长节奏。
重组交割的制度红利
装机爬坡的业绩爆发
资产注入的成长延续
潜力指数★★★☆☆
风险指数★☆☆☆☆
注:营长在此声明,上诉所发的内容用于个人逻辑分析和记录,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