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看老牛文章的朋友都知道,笔者重仓格力很长时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公司的理解也在不断变化,今天就来聊聊格力,但可能有些点也未必能考虑到,所以大家可以在评论区点评、补充。
最初将格力纳入投资标的的时间是2019年左右,说实话当时对董总、格力的竞争力还没深入研究,仅仅是被长期的低估值和分红吸引。2010-2019年格力股价长期在50-60元上下波动,再看下分红:
2010年0.3元/股;
2011年0.5元/股;
2012年1元/股;
2013年1.5元/股;
2014年3元/股,10送10;
2015年1.5元/股;
2016年1.8元/股;
2017年未分红;
2018年2.1元/股;
2019年1.2元/股;
2020年4元/股。
股息上升的趋势非常明显,股息率更是长期在5%左右,而当时的宏观大背景存款利息是不断下降的,比如就从2019年的4%左右下降到了现在的1%以下,在这种情况下长期5%以上基础回报的资产无疑很具有吸引力。
而在后续的决定性因素却是另外三个。
第一是白电,尤其是空调行业的格局。
行业竞争最为激烈的阶段时2000-2010年,期间格力、美的、海尔脱颖而出,格力和美的市场份额更是超过50%,成为了双寡头局面。
也就是说在2010年之后,空调行业已经步入了成熟期,在成长方面不会有太多的空间和增速。并且行业格局也非常稳定,正如邱国鹭所言“胜而后求战”“避开百舸争流”,虽说2010年至今奥克斯、飞利浦、小米等品牌也在白色家电领域发力,但撼动双寡头的力度依旧还不够。
比如前段时间在上海出差,打车时跟同事谈起了空调行业,出租车司机突然插话“小米是便宜,但要求各方面性能还是格力和美的”,这其实就是一种产品的心智,就像提起白酒绕不开茅五、手机绕不开苹果华为、空调同样绕不开格力美的,品牌的标签已经牢牢地占据了消费者的心智。
另一方面就像上半年方洪波接受采访时说的那样,白色家电已经很稳固了,新进入者很难获得高利润。
个人认为,方总更多是强调“老玩家”的积累,美的走的是并购扩张的路子,但依旧有很多生产环节掌握在自己手中,多年下来对各个环节的技术、标准、行业特性肯定是了如指掌;格力就更不用说了是“内延式发展”,自主生产设计的比例更是逐年增长,并且在专利技术方面也有很多的积累。单单以上就不是靠代工、组装可以简单超越的。
第二是空调的特性。
空调的全称是“空气调节器”,最开始是为了解决印刷厂纸张变形设计的,主要功能是调节空气的湿度,后来逐渐演变到了调节温度、清洁度、气流速度等方面。
总有人说空调是房地产时期的产物,房地产红利消失,空调也就停滞不前。
开始我认为这个观点有一定的可取性,但随着对生活的观察发现并非如此,尤其是在夏天空调基本就是现代生活中的一部分,有空调的地方和没有空调的地方完全是两个环境,并且随着近些年高温天气越来越普遍,人们对空调的需求和场景也在不断增加。
要知道,房地产这几年的发展几乎是停滞不前,但却丝毫没有影响人们对空调的需求。除此之外,大家也越来越重视空调的通风效果、对设备的降温效果等,可以说使用对象不仅仅是用户,更是覆盖到了工厂的车间、设备厂房等领域。所以说空调是当今社会的刚性需求也不为过,说得简单点就是“人类长期需要”,这是产品的最大特性。
第三是稳定的现金流。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买入未来现金流的折现,这是投资的第一性原理。
那么到底何为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很多人都在费尽心思的计算“自由未来现金流”,但实际上我们可以单纯的用净利润来看待,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一家公司当前的市值就是对“生存年限”和“净利润”的反应。
比如市场给格力电器的估值长期在7倍左右,基本可以认为这是市场给出的“格力生存周期”,并且是净利润不变的情况下。
前面提到白电行业处于成熟期,这个阶段的竞争格局和盈利能力是相对稳定的,也就意味着龙头公司具备相对稳定的盈利能力,大概率会持续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当然,前提是公司赖以生存的基本盘不出问题。
可能很多人看不上这种成熟期的行业和公司,觉得还是找成长型公司更好,但据我个人观察,很多成长型公司生存周期内产生的利润未必就多。以科技行业为例,不仅要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研发、保持市场竞争力,还经常会陷入亏损,最后算下来真正产生的利润其实并没有多少。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像我们这样的个人投资者能够获得什么呢?
最多就是顺周期时那虚无缥缈的股价,且很多人还不一定能撑到那个时候,前几年的小米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因此,最明智的做法还是聚焦真实的现金流,也就是能够拿到手里的利润——现金分红。
这样在享受“戴维斯双击”之前,每年依旧有一笔可观的真实回报,并且可以复利投资,不管是继续加仓,还是买入其他公司的股权。显然,格力电器是具备这点的。
最基本的行业和公司筛选逻辑确定后,就可以对公司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首选还是财务。
1、资产和负债
通过观察,过去5年格力电器总资产从2792亿增加到了3680亿,总体呈扩张趋势,但2024年却比2023年出现了微弱的下降,结合报告期内状况其实是公司主动精简业务、瘦身。
同时资产负债率从58.13%上升至71.3%后开始下降,2024年为61.55%,能够感受到公司是业务和财务结构同时调整。并且熟悉格力电器的话,还知道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并非表面这么高,因为在“其他流动负债”中还有“销售返利”。
2020-2024年,格力的销售返利分别为558亿、526亿、525亿、508亿、490亿,这部分钱看似债务,实际上最终都会转化为收入,也就是说公司的实际资产负债率要去掉销售返利。那么2024年的实际负债就是1775亿,资产负债率是48%,降低了一大截。
在过去五年,公司每年需要清偿的现金类债务为245.4亿、450.4亿、950亿、923亿、782亿,而账面上的准现金资产为1453亿、1335亿、1670亿、1583亿、1583亿,远远大于需要偿还的现金,可以说公司在偿债方面做的还是不错的,至少家底很厚。
2、应收款项(应收预付)和应付款项(应付预收)
格力连续五年的应收款项为329亿、451亿、466亿、296亿、285亿,应付款项为647亿、921亿、864亿、784亿、740亿,格力占用上下游的资金量长期大于被占用的金额,相当于每年有300-500亿的无息贷款用于公司的经营和运转。
3、存货
之所以要看存货指标,主要还是跟格力电器本身状况有关,因为过去几年是公司渠道改革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冗余的线下渠道和艰难扩张的线上渠道,这点从存货上就能窥得一二。比如过去5年存货占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9.99%、13.38%、10.79%、8.85%、7.58%,经历了增加到下降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年报发布前夕,董明珠曾喊出过类似“再不改革格力就完了”的口号。眼下再看恰好对应13.38%的存货比例,2022年后开始逐年下降,可见公司的渠道变革在过去3年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
4、固定资产
提及家电行业,尤其是格力这种追求自主可控、自建工厂的公司,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大量的厂房设备、重资产,但细看年报却能发现公司其实是“轻资产运营”。虽说过去 5年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的总和为230亿、376亿、397亿、405亿、400亿的规模,呈现出了上升趋势。
但占总资产的比例依旧很低,仅仅从8.24%上升到了10.89%,远低于业内40%的重资产比例线。事实上不仅仅是格力,其实美的同样是轻资产运营,固定资产率长期保持在7%左右,丝毫没有大家印象中“笨重、经营成本高”的样子。
关于轻资产运营,过去的文章其实说的很清晰,好处是维护市场地位和竞争的成本低,能够轻易保持健康的现金流;缺点是新进入者的门槛比较低,容易遇到后续的竞争对手,比如小米的跨界。
因此,对于这点还需要辩证看待。
5、非主营业务
“不务正业”是很多人贴在格力身上的标签,但格力真的如此吗?不妨看下真实数据。
过去五年,格力主业外的各项投资金额分别是102亿、106亿、97亿、44亿、35亿,这其中包括债权、权益工具、发放贷款、购买金融产品等;以上金额占总资产的比例分别是3.67%、3.33%、2.74%、1.22%、0.95%,本身占比就很小,截止2024年更是跌至1%以下。
可见尽管饱受市场诟病,造手机、造车、银隆等言语满天飞的情况下,公司依旧非常专注于主业。
6、无形资产和商誉
资产负债表中比较容易暴雷的项目,除了“应收账款”“存货”外笔者认为就是“无形资产”和“商誉”,比如有些公司看着资产规模很高,仔细一看却是大量的无形资产,这点在冲刺IPO的公司中是比较常见的。大多是为了上市,想办法在资产方面达到相应的标准,而在上市后也很容易出现问题。
至于商誉,则是上市公司并购过程中多花的那部分钱。比如市场正常估值是100亿,用110亿收购,多出来的10亿就会计入商誉,这个费用在后期会随着被并购公司的经营状况调整。如果经营状况不好,甚至亏损是需要计提的,因此拥有巨额商誉的公司都需要警惕。
不过从财报来看,格力的无形资产和商誉并没问题。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长期在3%上下波动,商誉更是不足0.5%。
7、营业收入
格力近几年营业收入不增反降已经不是什么秘密,2020年是1682亿,2024年是1892亿,基本处在停滞不前的状态。作为衡量收入真实性的指标“销售收入比”分别为92.69%、90.26%、101.4%、109%、90.86%,整体问题不大。
其实收入这块,跟总资产的缩水性质一样,都是公司主动精简业务所致。以2023年为例,全年净利润是277亿,归母净利润290亿,少数股东损益亏损12.98亿,证明报告期内参股公司有营业收入,但利润是亏损的。
到了2024年,少数股东损益转正,归母净利润和全年净利润仅有不到2亿差距,说明公司将“增收不增利”的那部分业务优化掉了,个人认为是对过去弯路的一次矫正,甩开包裹才能稳步前行。虽然表面上营业收入下滑,但实际上公司的业务结构变得更加健康,夯实了潜在的根基。
8、毛利和费用
过去五年格力的毛利率分别是26.16%、24.27%、26.03%、30.59%、29.44%,整体是上升趋势。
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则是持续下降,从2020年的12.34%降到了2024年的10.26%,其中销售费用下降最为明显,2024年同比减少74亿,销售费用率从8.4%将至5.15%。
得益于总费用的减少,格力四项费用占毛利的比例在2024年神奇的降低到了34.86%,降幅接近7个百分点,不可谓不大。要知道40%通常是衡量公司成本管控能力的分水岭,可见格力在这方面做的还是不错的。
9、利润和造血能力
格力连续五年的净利润为222.8亿、228.3亿、230亿、277.2亿、323.7亿,五年增长接近50%,这期间的净现比分别是86.36%、8.3%、124.6%、203.4%、90.73%,数据的起伏还是相当大的。
如果换了数年前,2021年8.3%的净现比我就会将公司排除在外,毕竟这可是衡量公司净利润真实性的核心指标之一,而现在却不会。
一方面公司在实际经营过程中面临的情况非常复杂,不可能在财务指标上面面俱到,尤其是格力所处的制造业,倘若哪家公司所有财务指标都非常漂亮,反而需要警惕一下了;另一方面是对股东的回馈,2021年格力全年分红166亿,占净利润的比例为72.8%,只有真实的利润才能支持高强度分红。
因此对于财务指标,笔者经常说可以用来初步“过滤”,最终结论还要靠对行业、企业的研究分析。倘若过于依赖某项指标和数据,多半会陷入误区。
紧接着是一项格力非常强大的数据——净利率。
格力电器净利率长期保持在13%左右,2024年更是达到了恐怖的17.11%,为何说是“恐怖”呢?因为被市场用来对比的美的,长期是9%左右,为格力的一半;海尔是6%左右,差不多接近三分之一。这间接反映出格力产品竞争力的强大,以及消费者的认可程度。
造血能力方面,除2021年外格力扣除掉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分配股利和偿债,经营现金流都为正数,反映出公司造血能力能够满足自身发展,无需依靠融资等外力,也是财务稳健的体现。
10、其余指标
格力连续五年的分红率为104%、72.8%、48.8%、47.4%、51.76%,2020、2021的高分红了解一点的都知道不可持续。一方面是通过分红让高瓴资本化解融资成本、回血;另一方面则是公司现金流不足以支撑如此高强度分红,会伤及根本。
但有趣的是,2022年公布每股2元分红时,市场竟然认为公司暴雷,短时间股价大幅下跌。可见市场和机构并不理性,他们在乎的只是预期,而非公司的健康和未来的持续性。
过去五年净资产收益率持续提升,从18.88%增加到了25.42%,表明公司盈利能力不断改善;
人均工资从10.5万增加到15.6万,同时人均创利从26.5万增加到44.4万,两者同比上升。
网上总有声音说格力人均工资最低,实际上可对比同行在人均工资和人均创利方面做的并不好,更有甚者工资比利润高,这种“赔本发工资”的做法显然是不健康的,譬如年初美的就传出了大规模裁员的消息。
我们作为投资者,就是很俗气的通过公司赚到钱,所以健康的经营状况对我们是最为有利的,并不存在对哪家公司的偏颇。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从财务角度可以看到格力电器在保持扩张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调整,比如总资产规模、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的下降,结合公开信息可以判断出2024年公司已经进入调整的深水区,具体方面涉及到渠道、业务等。
不过整体上公司财务状况、盈利能力、现金流还很健康,尤其是在砍掉冗余业务后盈利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而且账上千亿规模的现金更是巨大的保障。
前面两个章节聊的都是格力的过往,所处的行业状况、产品属性、健康程度,那么笔者为何看好格力?
首先,我想最重要的还是段永平说的“做对的事,把事情做对”,笔者承认在董明珠掌权后格力确实走过弯路,比如造手机的失败、收购银隆的识人不淑,以及转型线上的滞后,可以说过去十年任何一个失误都在网络上承受过口诛笔伐。
但一个所有人都必须承认的事实是:格力的大方向始终没有错。
不管是之前的多元化战略,还是现在的渠道改革、产品改革,本质都是想让公司摆脱单一化的标签,创造出更多的业务链条,做大做强。
看明白这点,很多东西就清晰了,过往的失误无非就是“试错成本”,为最终的脱变积累经验。而任何人、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过程中必然存在挫折和曲折,即便是市场更看好的美的,在2018年之前同样面临过坎坷,不是照样挺了过来吗?
所以还是回归段永平的话,做对的事情,然后努力把事情做对、做好,格力目前就是如此,这是大方向的定调。
其次,是制造业的重要性。
自从线上经济普及后,我个人就有始终认为制造业才是经济的根本,尤其是随着虚拟经济的占比越来越高,这个想法也越发坚定。
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店铺向线上转移的趋势。
随着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几乎所有行业都在抛弃线下门店向线上转型。一方面是线下门店每年需要承担巨大的固定成本支出,并且依赖过去“等待消费者”的逻辑,覆盖范围还小;另一方面是现在的国内用户更加倾向于线上购物,而且价格也相对更便宜,变相挤压了线下门店的生存空间。
第二,但凡网店都需要实体工厂的支持。
大家可以想一下,网店为何能够源源不断的增加,并且把产品输送到全国各地,但自身又能够轻资产运营?本质还是有中国制造业和物流体系做后盾。如果没有庞大的工厂,网店将无货可卖;如果没有便捷的物流,网店就无法将商品发往全国各地。
物流这块抛开不谈,本文只聊制造业。
按照当前趋势,个人认为未来转型线上的店铺还会增加,那么对制造业的要求就更高,最终形成“以制造业驱动的线上经济”。而格力作为中国优秀的制造业龙头,手里有掌握着数量庞大的专利和技术,未来大概会有一席之地。
第三,则是利润之上的追求。
就我个人长期观察,董明珠从来都不是一个为金钱折腰的人,相反她有这超越金钱的追求。
纵观格力电器成长的30多年,在最开始成为销冠的时候,竞争对手就开始天价薪资和提成挖人,董明珠却不为所动;后来外资企图收购格力,给她开出数千万年薪依旧拒绝;面对机构对股价的长期打压,同样不为所动,始终坚持股东思维,不让投机者赚钱。
而在格力的发展过程中,她敢于得罪朱江洪整顿公司,敢于找省领导叫停珠海卖身;面临并购时她也敢自掏腰包注资,自建芯片工厂,甚至2025年的“董明珠健康家”还以自身名誉为赌注。
虽然媒体和自媒体经常断章取义的引用她的话制造舆论,但只要将所有公开讲话、发言通篇阅读,其实很容易发现在董明珠身上具备一种远大的胸怀。她心系中国制造、自主可控,而不仅仅是局限于自己赚多少钱,公司赚多少钱,眼光往往看的都是未来。
时代发展下的制造业根基,叠加公司正确的方向、领导者利润之上的追求,最后再跟行业、产品特性相结合,基本就构成了笔者坚定看好格力的前提。
从过去的观察来看,格力与竞争对手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比如美的和海尔基本都是并购扩张,快速做大规模的路线,也可以称之外“外延式并购”。这种模式的好处就是营收和利润可以快速增长。
以海尔为例,2020-2024年营收从2097亿上升到了2859亿,净利润也从88.83亿上升到了187.4亿;同期美的营收也从2857亿增加到了4090.8亿,净利润从272亿增加到385亿。
表面看增速很快,但其实也有一定的隐患。比如海尔的商誉从2015年的3.92亿快速飙升到了273.8亿,占净资产比例高达23%;美的商誉是从2016年开始膨胀,2024年底是295.8亿,占净资产的12.9%。这块其实都有潜在的计提损失风险,如果大额计提对利润影响极大。
除此之外就是并购之后能否将成果彻底吸收,最终转化成自身成果。毕竟是花钱购买别人的技术和人才,这块在后续能不能全面转化,成为公司向上发展的的动力其实需要时间来验证。至少效率、周期与自身研发获取的技术、专利存在巨大的差距。
还有管理方面的协调,比如美的就在各国收购了很多公司,不同国家、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的习俗,如何在内部做好平衡,拧成一股绳也要牵扯很多精力。
说到底,其实外延式并购也需要付出代价。
再看格力走的路子是向内深耕,挖掘自身潜力,优化供应链的路子,我个人称之为“内延式发展”。
虽然格力在过去也有一些收购和参股,但自2024年以来能够看到很多减持动作,比如减持闻泰科技、退出海立股份等。
相比之下倒是在对内深耕这块做了很多,比如自建集成电路厂解决芯片供应问题,未来还可能对外销售;研发数控机床、机密模具等设备,解决工业难题;优化渠道和打破经销商只销售空调的状况。
整体来看动作很清晰,就是一边花钱搞研发夯实基本盘,朝着全面的自主可控发展,又一边优化渠道、供应链和产品结构。优点是每一步走的都很稳,一步一个脚印;缺点也很明显就是耗费时间长、见效慢,比如芯片厂、数控机床这些成绩都是好多年后才成型。
个人认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只有打好基础才能走得更远,活得更长久,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白电三巨头不能说谁更好,因为各自选择的路线存在区别,适合自身的才是最好的,未来只能交给时间评判。
那么格力电器未来的回报如何呢?大概率不会差,下面引用一个例子。
《投资者的未来》一书中,作者用新泽西石油和IBM做了对比,1000美元持有两家公司的股票,53年后增速慢和预期低的新泽西石油竟然跑赢了IBM,总价值126万美元,远高于后者的96.1万美元。
其中的原因很简单,IBM作为科技公司业绩增速高,市场预期也高,股价自然上涨的快;而新泽西石油作为传统行业业绩增速低,市场预期也低,股价也就长期低迷,但也正是不同的预期造就了不同的回报。
因为新泽西石油股价长期低迷,投资者在53年的时间里可以源源不断的用分红低成本买入公司股票,将持有数量增加到了最初的15倍;而IBM由于股价涨的快,数量最终只有开始的3倍。
长期被市场低估的格力电器与新泽西石油非常相似,并且对股东的分红也很慷慨,股息率长期在6%上下,完全符合“收息、攒股、复投”的标准。那么只要公司基本面不变坏,能够稳定盈利,长期持有的回报大概率不会差。##格力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