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个板块,业绩在20年见顶,随后开始下降,在疫情的影响下更是直接脚踝斩。
在22年触底后开启缓慢增长,直到今年半年报披露,半年业绩直接超越去年全年。
通过观察研究,今年将是开启反转的一年,相关企业股价也已经有了表现,突破了压力位。随着业绩开始不断向好,我们获取确定性收益的概率非常之大。
它就是我们今天谈的工程机械板块。
首先谈谈为什么前几年这么低迷,业绩下杀这么厉害。
业绩低迷时刻
首当其冲的就是疫情原因,这个全世界都知道,也是不可抗拒的原因,我们就不细讲了,重点谈论行业发展周期问题。
一、市场需求断崖式下跌:房地产与基建双轮失速
房地产深度调整拖累设备需求2021 年 “三道红线” 政策出台后,房地产行业进入系统性去杠杆周期。2022-2024 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分别下降 10%、9.6%、10.1%,新开工面积连续三年降幅超 20%。以建设机械为例,其租赁业务收入因房地产项目锐减,2024 年同比下滑 26.29%,直接导致公司净亏损 9.86 亿元。房地产相关设备(如塔机、混凝土机械)需求萎缩,成为行业下行的核心驱动力。
基建投资结构性疲软尽管 2024 年基建投资增速回升至 4.4%,但主要依赖水利、航空等细分领域,传统工程机械需求集中的公路、铁路投资增速低于预期。2021-2023 年,挖掘机国内销量从 27.44 万台骤降至 8.99 万台,降幅达 67.3%,反映出基建项目对设备采购的拉动作用显著减弱。此外,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制约了基建项目落地节奏,进一步抑制需求释放。
存量设备替代需求不足上一轮行业高峰(2016-2021 年)销售的设备普遍尚未达到 8-10 年的物理报废周期,且 2021 年后设备利用率持续低迷(2023 年 1 月设备开工率低于 40% 的客户占比达 60.47%),导致存量替换需求难以集中释放。2021-2023 年,挖掘机更新需求占比不足 30%,远低于历史周期峰值水平。
二、行业库存高企与价格战加剧利润侵蚀
渠道库存积压严重2021 年行业上行期,代理商为完成销售任务大量备货,但需求骤降后库存消化周期延长。2023 年 1 月,代理商渠道平均库存量同比增加 33.33%,部分企业库存周转天数超过 180 天。高库存迫使厂商降价促销,2022-2023 年挖掘机终端价格同比下降 15%-20%,直接压缩毛利率 5-8 个百分点。
价格战与信用销售恶化行业生态为争夺有限市场份额,企业普遍放宽信用政策,首付比例从 30% 降至 10% 以下,甚至推出 “零首付” 分期方案。这导致应收账款规模激增,三一重工 2023 年应收账款达 328 亿元,较 2021 年增长 45%;建设机械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例高达 26.35%,坏账风险显著上升。同时,价格战使中小厂商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2024 年行业亏损面扩大至 95.7%。
三、成本端多重压力:原材料波动与转型投入激增
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2021 年钢材价格同比上涨 67%,直接导致工程机械制造成本增加 10%-15%。尽管 2022 年后钢材价格回落,但铜、铝等有色金属价格仍处于高位震荡。三一重工 2021 年毛利率为 28.9%,2022 年因原材料成本上升降至 22.3%,净利润同比下滑 64.5%。徐工机械通过集中采购和技术升级部分对冲成本压力,但 2023 年毛利率仍较 2021 年下降 3.2 个百分点。
电动化转型投入拖累短期业绩为响应 “双碳” 政策,头部企业加速电动机械研发。三一重工 2023 年研发投入 61 亿元(占营收 8.3%),主要用于电动挖掘机、氢能重卡等产品开发;徐工机械新能源装载机销量翻倍,但前期研发和产能建设导致费用率上升 2.1 个百分点。由于电动机械成本较传统机型高 30%-50%,且充电设施配套不足,2024 年电动装载机渗透率仅 10.4%,短期内难以贡献规模利润。
四、政策传导时滞与外部环境扰动
设备更新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尽管 2022 年四部门联合发布《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但政策执行存在滞后性。2021-2023 年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速仅为 3.2%,远低于 2024 年 15.7% 的水平。以挖掘机为例,2024 年国内销量同比增长 11.7%,主要受益于政策驱动的替换需求,但前三年政策力度不足,未能有效对冲行业下行。
出口市场增速放缓与贸易壁垒2021-2024 年工程机械出口额从 235.8 亿美元增至 528.6 亿美元,但增速从 97% 降至 8.9%。欧美市场受贸易保护主义影响,对中国工程机械加征关税,2024 年对美出口占比从 2018 年的 12.7% 降至 7.7%。同时,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需求受当地经济波动影响较大,2024 年挖掘机出口量同比下降 4.24%。
五、企业战略分化与行业格局重塑
头部企业聚焦高端化与全球化三一重工、徐工机械通过海外建厂(如徐工巴西制造基地)和高端产品研发(如三一 65 吨级储能正面吊),逐步提升海外收入占比。2023 年徐工机械海外收入 372.2 亿元(占比 40.1%),毛利率较国内高 3.7 个百分点;三一重工海外毛利率达 28.5%,显著高于国内市场。但中小厂商因资源有限,难以跟进全球化布局,市场份额进一步萎缩。
中小厂商陷入生存危机建设机械、山推股份等企业因过度依赖国内市场和传统业务,在行业下行中亏损加剧。建设机械 2021-2024 年累计亏损超 27 亿元,资产负债率攀升至 73.98%,面临退市风险。中小厂商的退出虽有助于行业集中度提升(CR3 从 2021 年的 58% 升至 2024 年的 68%),但短期内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无序性。
周期拐点已现
那么为什么说今年是周期拐点呢,看看下面你就知道了。
一、政策与需求共振
今年国内基建投资加速落地,如 1.2 万亿元雅鲁藏布江水电站、30 万公里农村公路新改建等国家级项目密集开工,直接拉动挖掘机、起重机等设备需求。
同时,设备更新政策强制淘汰国一及以下排放机械(如山东计划淘汰 1.74 万台),叠加 8-10 年自然更新周期,形成 “政策 + 物理寿命” 双驱动的替换潮。2025 年 1-8 月挖掘机国内销量同比增长 21.5%,其中超 30% 需求来自政策强制淘汰。
企业业绩显著改善头部企业中报呈现营收与利润双增态势:三一重工 2025 年上半年营收 447.8 亿元(同比 + 14.64%),净利润 52.16 亿元(同比 + 46%);徐工机械国内收入结束 3 年负增长,上半年同比增长 5.5%,经营性现金流翻倍。毛利率方面,三一重工国内毛利率较 2020 年低点回升 9.5 个百分点,徐工海外毛利率高出国内 3.7 个百分点,高毛利产品(如电动机械)占比提升成为利润增长核心。
出口与新兴市场贡献增量2025 年 1-8 月工程机械出口额达 385.97 亿美元(同比 + 11.4%),占全球市场份额 32%,在东南亚、非洲等市场份额超 50%。三一重工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 58.7%,徐工机械达 46%,海外市场成为对冲国内周期波动的关键。例如,铁建重工出口欧洲最大直径盾构机参建罗马尼亚隧道工程,恒立液压墨西哥工厂投产实现本地化服务突破。
二、设备更新换代的直接受益者
存量替换需求集中释放上一轮行业高峰(2016-2021 年)销售的设备集中进入报废期。以挖掘机为例,2025-2027 年预计更新需求分别为 14.3 万、19.5 万、24.9 万台,显著高于 2023 年的 7.9 万台。三一重工、徐工机械凭借市场份额优势(CR3 达 68%)直接承接替换订单,2025 年上半年两家企业国内挖掘机销量分别同比增长 21.4% 和 5.5%。
政策倒逼技术升级国四排放标准全面实施推动设备智能化、电动化改造。三一重工推出全球首款 65 吨级储能正面吊,徐工机械 XCA4000 轮式起重机等高端设备在国际展会亮相,电动机械毛利率普遍超 35%,显著高于传统燃油机型。政策补贴与税收优惠进一步刺激企业研发投入,如六部门《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明确支持智能装备创新,三一重工研发费用率连续三年保持在 5% 以上。
三、海外增长的结构性亮点
市场格局重塑与份额提升中国企业凭借性价比(价格较欧美低 30%-40%)和本地化服务能力,在新兴市场快速渗透。例如,徐工机械在印尼电动装载机市占率达 24%,三一重工在非洲市场营收暴涨 44%。尽管对美出口占比从 2018 年的 12.74% 降至 7.7%,但整体出口额从 235.8 亿美元增至 528.6 亿美元,呈现 “总量增长、结构优化” 特征。
高端市场突破与模式升级三一重工、徐工机械在欧美设立研发中心,针对当地需求开发高压油缸、智能摊铺机等产品。恒立液压墨西哥工厂投产实现从 “卖产品” 到 “本地化制造” 的跨越,紧凑液压阀等新产品出口至卡特彼勒等国际巨头。2025 年上半年,头部企业海外毛利率普遍高于国内 3-14 个百分点,成为利润增长极。
四、周期持续时间与潜在变量
传统周期规律与新驱动因素历史上工程机械周期约 8-10 年(如 2009-2011 年、2016-2021 年),但本轮周期呈现新特征:
政策干预强化:设备更新政策将替换周期压缩至 5-7 年;
技术迭代延长周期:电动机械寿命达 12 年,维护成本降低 40%,可能使周期延长至 10-12 年;
全球化对冲风险:海外收入占比超 40%,分散单一市场波动影响。
风险预警与关键变量
开工率背离:2025 年 8 月工程机械平均工作时长同比下降 9.45%,若 2026 年基建投资增速回落至 5% 以下,可能引发库存积压;
成本波动:钢材价格环比上涨 2.34%,头部企业通过锁价协议转嫁压力,但中小厂商利润空间收窄;
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欧美降息虽提振需求,但若 2026 年出现衰退,出口增速可能从 13% 降至个位数。
结论
2025 年工程机械行业已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其核心驱动力从传统基建单极驱动转向 “设备更新 + 出口替代 + 技术升级” 的多元支撑。三一重工、徐工机械等头部企业深度受益于存量替换与政策红利,海外市场的结构性突破进一步增强周期韧性。结合历史规律与技术变革,本轮周期上行阶段预计持续 3-5 年,若电动化渗透率超预期(如 2027 年装载机电动化率达 50%),周期长度可能延长至 2030 年前后。投资者需重点关注政策落地节奏、全球经济复苏进度及技术迭代对行业格局的重塑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