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产业链是机器人领域以特斯拉(Tesla)与英伟达(NVIDIA)技术协同为核心的产业生态体系,其命名源于两者首字母组合的谐音 “T+NV”。这一产业链聚焦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的国产替代与技术突破,覆盖执行器、传感器、AI 芯片等关键环节,同时受益于国家政策对机器人产业的专项扶持。以下从产业链本质、技术协同、政策驱动及核心标的四个维度展开解析:
硬件与算法的深度耦合
特斯拉 Optimus 人形机器人通过行星滚柱丝杠执行器(恒立液压供应)实现高精度运动,英伟达 Isaac 平台则通过AI 大模型训练(如 Isaac N1.5 基础模型)赋予机器人泛化能力,形成 “硬件 - 算法 - 场景” 的完整闭环。这种协同效应使机器人从工业场景向家庭服务、医疗手术等泛化领域延伸。
成本与性能的颠覆性重构
特斯拉通过复用汽车供应链(如电机、传感器)将 Optimus 成本压至 1.5 万美元,较传统工业机器人下降 70%;英伟达 Dojo 超算则将训练周期从 3 个月压缩至 36 小时,显著提升开发效率。这种 “技术复用 + 规模效应” 模式,推动机器人进入消费级市场临界点。
执行器:从机械到智能的跃迁
恒立液压:其行星滚柱丝杠方案适配特斯拉 Optimus 反向式关节设计,单个机器人需 14 个线性模组,Q2 机器人业务营收占比已达 15%。同时,该技术同步应用于比亚迪电驱系统,实现跨行业迁移。
轴向磁通电机:科达利开发的集成模组采用 PEEK - 金属复合壳体,重量较传统方案降低 40%,功率密度提升 3 倍,已送样特斯拉及国内头部厂商。这类电机可使 Optimus 整机减重 15 公斤,续航提升 20%。
传感器:触觉与视觉的革命
汉威科技:其电子皮肤分辨率达 10 万点 /cm²,可感知 0.005N 微力(相当于羽毛触感),作为特斯拉三代电子皮肤国内唯一对接方,单台 Optimus 用量价值量超 6000 元。
视触觉融合:隆盛科技参股的叠动科技开发视触觉传感器,技术路线与特斯拉 Gen3 灵巧手高度适配,有望成为行业主流方案。
AI 平台:训练与部署的降维打击
英伟达 Isaac 平台已吸引 2000 + 开发者,傅利叶、智元等企业基于该平台开发仓储机器人,带动传感器、减速器等配套需求。国内企业如巨一集团正与英伟达合作,探索 AI 驱动的产线设计与机器人部署。
国家层面的战略扶持
2027 年机器人补贴政策预计覆盖 10 万台设备,重点向执行器、传感器等核心部件倾斜。例如,广东省对机器人整机企业按采购额 10% 给予最高 500 万元补贴,长沙经开区对进入世界 500 强采购目录的企业奖励 100 万元。
地方政策的精准落地
山东省平阴县通过 “玫瑰 + 科技” 模式,将传统玫瑰种植与机器人传感器技术结合,打造 “种植 - 加工 - 研发 - 销售” 一体化产业生态,2024 年玫瑰主题旅游收入达 10 亿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这种 “传统产业 + 新兴技术” 的融合,体现了政策对产业链跨界创新的鼓励。
隆盛科技:尼得科链的隐形冠军
技术卡位:与尼得科联合开发轻量化谐波减速器,体积较传统产品缩小 30%,抗冲击能力提升 50%,是尼得科在华唯一对接的上市公司。
订单弹性:尼得科为特斯拉机器人配套的谐波减速器需求预计 2026 年达 15 万台,隆盛作为核心供应商有望获得 30%-40% 份额,对应营收规模 8-10 亿元。
云意电气:轴向磁通电机的破壁者
技术突破:与德国团队联合开发的模块化电机单价较进口方案低 30%,已完成 1000 小时耐久性测试,正在对接优必选、傅利叶等厂商。
业绩弹性:按 2027 年国产机器人 50 万台销量、公司 20% 市占率测算,对应净利润约 4 亿元,较当前主业利润增长 150%。
易德龙:精密制造的潜力标的
为轴向磁通电机提供定子绕组、编码器壳体等核心部件,真空浸漆工艺使电机绝缘等级达 H 级(耐温 180℃),相关业务营收有望从 2025 年的 0.8 亿元增至 2027 年的 3.5 亿元。
技术扩散的乘数效应
特斯拉 Optimus 的行星滚柱丝杠技术已迁移至比亚迪 e 平台 4.0 电驱系统,汉威科技的电子皮肤同步应用于小米智能床垫,形成 “机器人 - 汽车 - 消费电子” 的技术复用网络。
全球化竞争格局重构
中国企业在成本控制(如汉威电子皮肤成本仅为美国厂商 1/3)和快速响应(隆盛科技与尼得科联合开发周期缩短 50%)上的优势,正逐步打破日本哈默纳科、美国 Amphenol 等企业的垄断。
投资逻辑的确定性提升
随着特斯拉 Optimus 量产节点临近(2026 年)和补贴政策落地(2027 年),玫瑰产业链已从概念炒作转向技术验证 - 订单落地 - 产能释放的明确成长路径。核心标的未来 3 年复合增速有望达 50% 以上,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玫瑰产业链的本质是T+NV 技术协同驱动的机器人革命,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硬件创新(如轴向磁通电机)、算法突破(如 Isaac 平台)和政策支持(如国家补贴),重构全球机器人产业格局。恒立液压、汉威科技等企业凭借技术稀缺性和订单确定性,成为这一变革中的战略支点。随着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量产,玫瑰产业链将引领智能装备领域的新一轮价值重估。
玫瑰产业链的核心企业
玫瑰产业链是聚焦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国产替代的产业生态,以特斯拉(T)与英伟达(NV)技术协同为核心,覆盖执行器、传感器、精密传动等关键环节。以下是产业链中最具代表性的六大核心企业及其核心价值:
技术壁垒:自主研发的行星滚柱丝杠精度达 0.01mm 级,适配特斯拉 Optimus 反向式关节设计,单个机器人需 14 个线性模组。其 “丝杠 + 伺服电机 + 编码器” 集成方案已实现小批量生产,2021 年募资 14 亿元布局产线,预计 2026 年产能突破 5 万台。
市场地位:特斯拉直线执行器核心供应商,Q2 机器人业务营收占比达 15%,同步向比亚迪电驱系统迁移技术,形成跨行业协同。
技术突破:柔性触觉传感器分辨率达 10 万点 /cm²,可感知 0.005N 微力(相当于羽毛触感),单件成本 < 500 元,技术路线与特斯拉 Optimus 完全一致。
商业化进展:已为华为人形机器人批量供货,与特斯拉汽车传感器供应链存在技术协同,2025 年电子皮肤业务营收占比有望突破 20%。
独家合作:尼得科在华唯一直接对接的上市公司,掌握谐波减速器和电子皮肤双重技术,其轻量化谐波减速器重量较传统产品降低 70%,承载力提升 1-2 倍。
产能布局:控股蔚瀚智能,年产能 2 万台,2026 年智能化产线投产后将达 7 万台,预计承接尼得科 30%-40% 的特斯拉订单,对应营收 8-10 亿元。
材料创新:开发 PEEK - 金属复合壳体轴向磁通电机,重量较传统方案降低 40%,功率密度提升 3 倍,已送样特斯拉及北美头部机器人厂商。
执行器突破:与某厂家联合开发的集成模组采用轴向磁通电机,下半年推出新产品,目标替代海外高价方案,成本仅为进口的 60%。
PEEK 材料卡位:与尼得科合作开发机器人关节用 PEEK 零部件,有望成为特斯拉 Tier2 供应商,同时与德国团队联合开发的轴向磁通电机已完成 1000 小时耐久性测试。
业绩弹性:按 2027 年国产机器人 50 万台销量、20% 市占率测算,对应净利润约 4 亿元,较当前主业增长 150%。
技术路径:利用 PCBA 制造经验开发PCB 轴向磁通电机,通过 PCB 线圈替代传统绕线,重量减轻 30%,自动化产线良率达 99.5%,正在与绿的谐波等厂商联合验证。
产能规划:2025 年相关业务营收预计 0.8 亿元,2027 年有望增至 3.5 亿元,复合增速超 100%。
技术复用:恒立液压的丝杠技术迁移至汽车电驱,汉威科技的电子皮肤应用于消费电子,形成 “机器人 - 汽车 - 消费电子” 技术网络。
政策驱动:2027 年国家补贴政策预计覆盖 10 万台设备,重点向执行器、传感器倾斜,核心企业有望获得 15%-20% 的补贴系数加成。
全球化竞争:中国企业在成本控制(如汉威电子皮肤成本仅为美国厂商 1/3)和快速响应(隆盛与尼得科联合开发周期缩短 50%)上的优势,正在打破日本哈默纳科、美国 Amphenol 等企业的垄断。
玫瑰产业链的核心企业通过技术稀缺性 + 订单确定性构建护城河,恒立液压、汉威科技等标的未来 3 年复合增速有望达 50% 以上,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随着特斯拉 Optimus 量产(2026 年)和补贴政策落地(2027 年),这一产业生态将引领智能装备领域的价值重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