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业务布局:核电设备国产化核心供应商,技术壁垒显著
科新机电作为国内少数拥有民用核安全2/3级设备制造资质的民营企业,深度参与核电产业链关键设备制造。核心优势体现在:
1. 四代核电技术突破:公司为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提供热气导管、主氦风机冷却器,技术参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验证了其在极端工况下的制造能力。四代核电商业化进程加速(如石岛湾2号机组装料运行),公司作为核心设备供应商,订单可见性显著提升。
2. 全链条覆盖能力:从二代核电到三代“华龙一号”,再到四代高温气冷堆,公司覆盖核电全技术路线,承担核二、三级容器及换热器制造,技术复用性强。
3. 出海业务拓展:哈萨克斯坦首座核电站前期工程启动,公司凭借ASME认证及中亚市场渠道优势,有望参与海外核电设备供应,打开增量空间。
二、订单驱动:核电设备排产饱满,新兴业务贡献弹性
1. 核电订单储备充足:2025年公司未交付核电设备订单超8亿元(占订单总额40%),排产已至2026年。石岛湾四代机组建设、华龙一号批量化审批(2025年核准广东、浙江等地核电项目)将直接拉动设备需求。
2. 乏燃料运输容器国产替代:公司参与ANT-12A型新燃料运输容器国产化研发,替代率超70%,技术参数满足国防需求。随着《核电站乏燃料运输管理办法》2025年10月实施,运输容器标准化与国产化进程提速,公司有望承接更多订单。
3. 氢能与深海装备协同:控股江苏集萃安泰创明切入固态储氢材料领域,钛基储氢罐通过欧盟CE认证;深海采矿机器人钛合金壳体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与中船重工合作开发,形成“核电+氢能+深海”多赛道协同。
三、财务表现:毛利率改善,现金流优化,风险可控
1. 盈利韧性凸显:2024年营收12.16亿元(同比-18.8%),但净利润1.69亿元(同比+3.5%),毛利率提升至29.8%(行业均值约25%),主因高毛利核电设备占比提升(30%)及成本管控优化。
2. 现金流改善:2024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1.02亿元(同比+887%),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缩短至156天,回款效率提升。
四、估值与技术面:低估值修复,技术指标支撑
1. 估值优势:当前市盈率(TTM)21.7倍,显著低于专用设备行业均值(84.5倍),市净率2.2倍,反映资产质量稳健但估值折价。
2. 技术面信号:
短期趋势:8月8日股价突破年线(12.88元)及半年线(12.12元),形成“出水芙蓉”形态,5日均线上穿10日均线,MACD红柱放大,显示多头动能增强。
支撑与阻力:短期支撑位12.88元(年线),强支撑12.5元;上方阻力14.23元(下跌结构警戒线),突破后有望挑战15.3元(前高)。
量能配合:近期成交额维持在1.5-2亿元,换手率2%-3%,量价配合健康,未现明显背离。
五、核心催化与市场空间
1. 政策红利:国家“十四五”核电装机目标提升至55GW,石岛湾四代机组商用化、哈萨克斯坦项目落地,叠加《乏燃料运输管理办法》实施,设备招标有望加速。
2. 国产替代空间:核电设备进口替代率不足50%,公司主氦风机冷却器、核燃料容器等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超70%,技术壁垒构筑护城河。
3. 出海机遇:中亚及“一带一路”国家核电建设需求释放,公司凭借资质与成本优势(价格较西门子低20%),有望抢占海外市场份额。
结论:技术+政策共振,低估值配置价值凸显
科新机电凭借核电设备国产化龙头地位、饱满订单储备及新兴业务协同,短期受益于四代机组建设与政策催化,中长期受益于氢能储运、深海装备商业化。当前估值处于历史低位(PE分位数15%),技术面突破年线后有望开启估值修复。建议逢低布局,关注三季度核电招标进展及哈萨克斯坦订单落地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