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团队研发的甲烷直接催化转化技术取得两大颠覆性进展:
1.99.7%甲醇选择性:全球首次实现气态甲烷向液态甲醇的近完全转化,破解可燃冰商业化应用的核心瓶颈;
2.70℃低温工艺:较传统高温裂解技术节能60%,设备投资成本下降40%,为南海可燃冰开采扫清技术障碍。
该技术已通过《自然·通讯》认证,预计2026年完成中试,海南可燃冰开采量有望提升至500万吨/年,带动甲醇产能增加300万吨。
1. 政策红利密集释放
国家能源局将可燃冰纳入《战略性矿产目录》,明确2030年形成百万吨级开采能力;
海南自贸港新政对海洋能源装备进口免征关税,降低技术转化成本。
2. 事件催化接踵而至
8月21日技术成果发布会引发资金聚焦,油服板块指数开盘涨2.3%;
中海油宣布启动南海“可燃冰-甲醇”转化示范项目,总投资超80亿元;
国际能源署(IEA)上调2025年全球甲醇需求预测至1.8亿吨(+12%),甲醇价格单日跳涨5%。
1. 山东墨龙(002490.SZ):超跌反弹+技术卡位
业务关联:国内油套管市占率15%,为南海油气开采核心供应商,直接受益于可燃冰开采设备需求;
股价弹性:市值仅38亿,8月21日开盘直线涨停,封单金额超1.2亿元,游资“宁波桑田路”席位现身;
风险提示:上半年净利润预降92%,扣非后仍亏损3.1亿,需警惕业绩证伪风险。
2. 石化油服(600871.SH):业绩反转+订单放量
业绩改善:2025H1新签合同637亿元(+3.2%),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53%;
技术协同:子公司中石化经纬研发的随钻测量系统,适配可燃冰开采场景,市占率突破40%;
估值优势:当前PB仅0.9倍,低于油服行业均值1.5倍,安全边际明确。
3. 中海油服(601808.SH):深海装备龙头
设备升级:自主研制的“海油观澜号”钻井平台完成南海首钻,作业水深突破2000米;
订单储备:2025年新增可燃冰相关订单超50亿元,毛利率较传统业务高15个百分点;
资金动向:北向资金连续5日增持,持股比例升至3.2%。
事件驱动:8月21-23日海南可燃冰论坛或发布产业扶持政策,关注山东墨龙、潜能恒信等小市值标的;
技术突破:甲醇制备工艺专利落地可能催生煤化工板块联动,宝丰能源、华鲁恒升受益。
可燃冰商业化落地标志着我国能源自主可控迈出关键一步,技术突破与政策红利的共振下,具备“小市值+强题材”特征的标的将率先反应。建议沿“设备制造-工程服务-化工转化”三条主线布局,重点关注山东墨龙(情绪指标)、石化油服(业绩支撑)、中海油服(技术壁垒),把握产业革命带来的主题投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