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核矿业(01164)$ $中核国际(02302)$ 铀矿是核工业的粮食。
湖南郴州711矿的开采历程是中国核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
第一部分,核工业历史可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发现与勘探阶段(1955-1958年)
偶然发现铀矿资源
1955年9月,一架执行航测任务的飞机因大雾偏离航线,掠过郴县许家洞上空时,机载伽马仪突然报警,意外发现金银寨区域存在铀矿资源。这一发现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威胁,成为新中国核工业起步的关键转折点。
勘探与储量确认
1956年2月,309铀矿地质勘察大队进驻金银寨,开展系统勘探。1957年10月,第一份铀工业储量报告提交北京,周恩来总理将其列为国家“二五计划”重点工程。1958年5月,邓小平亲自批准建设湖南郴县铀矿,矿区建设正式启动。
二、建设与开采阶段(1958-1964年)
艰苦创业与技术攻关
环境挑战:矿井下温泉水脉导致坑道温度高达54℃,工人需边浇凉水边作业,但仍创下月掘进1000米的纪录。
技术突破:1960年苏联专家撤离后,711矿自主攻克富水区预注浆技术,完成一号主井掘进;1963年建成全国首座放射性预选厂和离子交换污水处理厂。
正式命名与投产
1964年1月1日,湖南郴县铀矿更名为国营711矿,代号沿用40年。同年10月,其提供的铀原料助力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成为“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
三、发展与贡献阶段(1964-2004年)
战略资源供应
711矿累计开采铀矿石400多万吨,为“两弹一艇”(原子弹、氢弹、核潜艇)提供稳定原料,并输送3200余名技术人才至全国铀矿基地。
技术创新与荣誉
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4项,包括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活性炭滤纸测氡技术等。
1998年获原二机部题词“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2019年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关闭与转型阶段(2004年至今)
政策性关停与历史使命终结
2004年,因资源枯竭和政策调整,711矿停止开采并关闭。矿区转型为“华湘社区”,但逐渐衰败,环境问题突出。
工业遗产保护与文旅重生
2023年,郴州市联合中核集团启动改造工程,投资1.2亿元将矿区打造为“711时光小镇”。通过修缮苏式建筑、复原历史场景,建成工业文化实践教学基地、党性教育中心等,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矿区保留的1号主井(高19.64米,象征原子弹成功年份)成为核心地标。
第二部分,中国核电站的发展历程
1955年1月,党中央决定发展原子能事业,中国核工业正式起步。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氢弹、1970年核潜艇相继成功,奠定核技术基础。
核电探索与首堆建设
1978年,中国启动核电技术引进,计划建设首座百万千瓦级商用核电站。1983年选定广东大亚湾厂址,1987年正式开工。1991年12月,中国大陆首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浙江海盐)并网发电,实现核电“零的突破”,被誉为“国之光荣”。
技术引进与消化阶段(1991-2010)
大亚湾与岭澳核电站
大亚湾核电站(1994年商运):中国首座大型商用核电站,采用法国压水堆技术,通过“借贷建设、售电还钱”模式实现资金突破,开启核电国际合作先河。
岭澳核电站(2002年商运):国产化率提升至50%,成为核电“滚动发展”典范。
出口与技术输出
2000年,中国首个出口核电站——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并网发电,标志核电技术走向国际。
三、自主创新与规模化发展阶段(2011-今)
三代核电技术突破
华龙一号:2021年,全球首堆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商运,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成为“国家名片”。
高温气冷堆:2021年山东石岛湾核电站商运,全球首个第四代核电技术商业化应用。
核电规模化建设
截至2020年,中国在运核电机组50台,总装机容量5103万千瓦,稳居全球第三;在建机组24台,装机容量连续多年世界第一。
全球引领与综合应用阶段(2021-2025)
核电技术国际领先
华龙一号海外首堆:2021年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站2号机组投运,标志中国核电技术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关键设备国产化:2024年实现核电主设备100%国产化,自主可控能力达国际先进水平。
核电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装机与发电量:截至2025年4月,中国在运、在建及核准机组共102台,总装机容量1.13亿千瓦,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
第三部分,中核國際、中廣核礦業的戰略投資價值和短期風險
一,中核國際(02302.HK)與中廣核礦業(01164.HK)投資價值分析
中廣核礦業中核國際業務定位
中广核集团海外铀资源开发唯一平台,聚焦哈萨克斯坦、加拿大铀矿投资与包销中核集团海外铀贸易唯一平台,以国际贸易为主,参股蒙古、纳米比亚铀矿资源储备
权益资源量28万吨铀,可采年限40年;哈萨克斯坦四大矿山包销权,低成本ISL技术蒙古Dornod矿(探明1.2万吨铀)、纳米比亚Husab矿(参股25%),硬岩矿为主盈利模式
长协锁价(40%基价+60%现货)+自产贸易,2024年毛利率超60%国际贸易价差+代理销售,2024年毛利率12.7%,受铀价波动影响更大增长驱动
2025年产能释放(扎矿扩产至900吨/年)、新销售协议价差扩大(现货占比70%)参股矿复产(如纳米比亚Husab)、国际贸易规模扩张估值水平
2025年PE 26倍,PB 2.96倍,港股矿业股中估值合理偏高2025年PE 3.89倍,PB 1.13倍,估值显著低于行业__
第二,核心优势与风险
1. 中广核矿业:资源+长协双壁垒
优势:
资源掌控力强:哈萨克斯坦矿山权益资源量占全球前20,ISL技术成本仅为行业平均的60%-70%。
需求刚性保障:母公司中广核集团年铀需求超5000吨,公司包销量占比40%,锁定长期订单。
铀价弹性释放:2026年新销售协议基准价上调至94.22美元/磅,现货占比提升至70%,业绩弹性显著。
风险:
地缘政治(哈萨克斯坦政局波动)、哈萨克斯坦矿税上调至9%(2025年)可能侵蚀利润。
二次供应(库存消耗)若加速,或导致供需缺口提前收窄。
2. 中核国际:贸易+弹性博弈
优势:
低估值+高弹性:PB仅1.13倍,若铀价突破100美元/磅,贸易业务利润率可快速提升。
政策红利:母公司中核集团国内铀矿勘探加速,未来或注入非洲湖山铀矿(储量28.6万吨)。
风险:
贸易业务毛利率低(12.7%),依赖铀价波动,2024年因税务补缴、资产减值导致利润波动。
硬岩矿开发成本高(80-100美元/磅),若铀价长期低于70美元,盈利承压。
第三,行业趋势下的投资策略
1. 短期(1-3年):铀价上行周期
催化因素:全球核电装机加速(中国2030年目标120GW)、俄乌冲突后欧洲核电重启、快堆商业化延迟。
标的选择:
中广核矿业:受益于长协价差扩大(2026年新协议)及产能释放,预计2025年净利润7亿港元(CAGR 28%)。
中核国际:若铀价突破90美元/磅,贸易利润弹性或超50%,但需警惕价格回调风险。
2. 长期(5-10年):资源稀缺性溢价
核心逻辑:全球铀矿资本开支不足(2011-2020年下降70%),2030年后低成本资源枯竭,高品位铀矿成战略资产。
标的选择:
中广核矿业:哈萨克斯坦矿山可采至2040年,且集团潜在注入湖山铀矿(储量全球第三),资源寿命优势显著。
中核国际:需依赖海外新矿并购(如非洲、澳大利亚),但地缘风险较高。
第四,结论与建议
中广核矿业:适合长期配置,具备资源垄断性、集团协同性及成本优势,建议逢低布局,目标价3.5-4.0港元(对应2025年PE 30-35倍)。
中核国际:适合波段交易,关注铀价波动与政策催化(如美国大选后核电支持政策),短期弹性更大,但需严格止损。
风险提示:
地缘冲突升级(如哈萨克斯坦政局动荡);
全球核电装机不及预期;
铀价大幅波动导致存货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