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了什么?小米大跌,劳模雷军的形象正在一步步走向崩塌

用户头像
主线逻辑分析
 · 河南  

$小米集团-W(01810)$ 当雷军站在发布会聚光灯下高喊“对标苹果”时,他或许未曾料到,两年后小米的净推荐值会跌至负数,而“性价比之王”的标签正被“品控翻车”“虚假宣传”的声浪淹没。


一、手机业务:创新失速与信任瓦解的恶性循环
2025年3月,小米15 Ultra发售首日,社交媒体涌出大量“镜头进灰”“触控失灵”的投诉视频。第三方机构Counterpoint数据显示,小米手机用户净推荐值(NPS)从2022年的32%断崖式跌至2024年的-7%。口碑崩塌的根源直指三大硬伤:
技术代际落后:折叠屏赛道中,小米第四代MIX Fold的铰链异响和折痕问题,被OPPO Find N4的液态金属转轴技术甩开1.5代差距;影像系统更成短板,小米14 Pro的2亿像素主摄在DxOMark夜间测试中落后华为Pura 80整整17分。
品控失控的代价:中国质量万里行报告揭露,小米手机返修率三年间从3.2%飙升至12.8%。拆解机构发现,为压缩成本,小米15 Ultra的射频芯片已从顶级供应商换为深圳二线厂商产品,直接导致WiFi模块故障投诉量激增240%。
营销反噬用户信任:雷军“全面对标苹果”的口号与产品体验严重割裂——120W快充实测峰值仅维持37秒,MIUI 16预装应用增至31个,新机首次开机需手动关闭48项推送权限。网友戏称:“参数没输过,体验没赢过。”
二、汽车业务:流量狂欢下的质量黑洞
小米汽车的高光时刻与危机并行:YU7上市一小时斩获28.9万台订单,但SU7在中国汽车质量网2025年Q1榜单中垫底,第三方投诉量高达1610条。信任危机在三个事件中集中爆发:
“碳纤维门”虚假宣传:SU7 Ultra售价4.2万元的“双风道碳纤维前舱盖”被宣传为“提升刹车散热效率15%”,但车主拆解发现内部无散热结构,减重仅1.3公斤。小米以“信息表达不清晰”搪塞,赠送2万积分(约2000元)了事,引发300名车主集体诉讼。
“测试车”交付丑闻:车主提车后发现挡风玻璃贴有“测试车”标签,大灯与翼子板接缝处鼓包翘边。浙江省消保委专家直言:“12年首次见原厂车因设计缺陷热胀冷缩变形。”
价值观决裂事件:车圈大V闫闯公开宣布卖掉YU7并“永不碰小米产品”,控诉其“车规级纸巾盒营销却用消费级芯片”的双标逻辑,直指小米“对质量的承诺形同虚设”。
三、管理失控:从泄密文化到高管震荡
小米内部治理的混乱加剧了危机传导:
泄密文化侵蚀公信力:前Redmi发言人王腾因频繁“剧透”产品成网红,雷军直播中玩笑式提及“罚款”却未严肃处理,导致下游供应商泄露汽车设计稿、员工臆造不实信息等事件频发。
高管动荡动摇军心:王腾2025年9月突然离职,而Redmi贡献小米手机60%出货量,关键岗位真空恐冲击产品战略。
黑公关战火上浇油:央视曝光汽车行业黑公关利用AI伪造“碰撞后车门打不开”视频抹黑小米,雷军虽已起诉数百账号,但用户认知已被污染。
四、战略迷失:规模执念与体验断裂
小米的困局本质是战略路径的偏差:
用户圈层撕裂:早期“为发烧而生”的极客群体容忍度高,但全民化市场下,旗舰机用户对品控“零容忍”。当小米15 Ultra屏幕良率问题遭曝光,原有口碑护城河彻底崩塌。
生态协同失灵:荣耀、华为以端侧AI和全场景互联破局时,小米的“手机×AIoT”战略仍停留在硬件堆砌。Canalys报告显示,其5000元以上高端市场份额一年内从18%腰斩至9%。
汽车业务反噬品牌:手机用户投诉激增时,小米资源向汽车倾斜,手机事业部CEO张峰坦言“要重新理解性价比”,但用户已失去耐心。
五、救赎难题:湿毛巾擦不掉的信任伤痕
小米的补救措施屡被质疑“治标不治本”:
碳纤维事件中,补偿积分仅为选装费的4.7%,且拒绝承认虚假宣传;
汽车鼓包问题归咎于“阳光暴晒”,被专家打脸“设计缺陷”;
雷军面对王腾离职风波沉默健身,遭网友嘲讽“选择性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