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数字人:市场“狂飙”背后,产业链藏着啥“财富密码”?

用户头像
行行查
 · 江苏  

你知道吗?虚拟数字人行业最近又有大动静啦!6月15日,罗永浩数字人在百度电商开启首次直播,那场面相当火爆。数字人直播间才开播26分钟,GMV就超过了真人1小时的带货金额,这成绩简直“逆天”!虚拟数字人不再只是屏幕里冷冰冰的形象,如今已能实实在在地“带货赚钱”。它们究竟有啥神奇之处,又是怎么在“大杀四方”的?咱们这就来一探究竟!

虚拟数字人的主要特点

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长,2025年的虚拟数字人行业展现出显著特点。AI技术的应用使虚拟数字人更加智能化,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回应用户需求。同时,其应用场景从最初的娱乐领域扩展至教育、金融等多个行业,满足了多样化需求。

虚拟数字人的分类

根据功能和服务对象的不同,虚拟数字人可分为服务型和身份型两大类。服务型虚拟数字人注重功能性,如虚拟客服或教师;身份型虚拟数字人侧重于娱乐和社交,例如虚拟偶像或虚拟个人形象。

虚拟数字人的市场规模

截至2025年,中国虚拟数字人核心市场规模预计达480.6亿元,带动周边市场近6,402.7亿元。自2017年以来,复合增长率超过50%,显示强劲增长势头。B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C端市场潜力巨大。

产业链上下游的关键环节

上游:提供底层技术支持,包括内容制作、工具开发及IP策划。

中游:连接技术和实际应用,涵盖垂直虚拟人厂商、互联网公司等。

下游:将虚拟数字人技术应用于具体场景,如泛娱乐、办公协同等领域。

虚拟数字人的竞争格局

头部企业主导:初音未来、洛天依等凭借粉丝基础和品牌效应占据主导地位,市场集中度较高。

技术壁垒显著:AR、VR、AI等技术成本高,行业进入门槛较高。

应用场景多样化:从电影扩展至金融、政务等领域,为不同企业提供市场机会。

主要参与者

B端市场为主导:服务于金融、政务等行业,如工商银行利用虚拟数字人提升客户服务效率。

C端市场潜力巨大:儿童教育、自媒体等领域需求增加,90后和Z世代消费力提升将进一步推动C端市场。

虚拟数字人领域的主流商业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1)内容创作与分发

核心特点:参与音乐、视频创作并通过平台变现。

收入形式:广告收入、订阅费或按次付费。

发展趋势:AI技术提升内容生成效率和质量。

2)品牌代言

核心特点:作为品牌代言人吸引粉丝和追随者。

发展趋势:在年轻消费者中吸引力强,成为商业化重要途径。

3)商品化

核心特点:销售周边商品,如服装、纪念品。

发展趋势:IP价值提升,衍生品市场持续扩大。

4)虚拟出现与互动

核心特点:通过AI实现与参与者的实时互动。

发展趋势:在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领域应用广泛。

5)授权使用

核心特点:知识产权授权用于电影、游戏等媒体。

发展趋势:知识产权价值凸显,授权使用成重要收入来源。

6)众筹与粉丝支持

核心特点:通过众筹平台筹集资金并与粉丝互动。

发展趋势:粉丝经济作用突出,成为融资重要方式。

数据来源:行行查数据库hanghangcha.com

技术迭代驱动多元应用

1)技术进步

AI技术:GPT-4等大语言模型提升虚拟数字人智能化程度。

计算机图形学:制作技术更简单、真实感更强。

交互方式:全双工技术支持多次交互,具备智能响应和多轮对话能力。

2)应用场景拓展

泛娱乐领域:影视、传媒、游戏中的应用增强互动性和观看体验。

金融领域:智能理财顾问和客服提升服务质量。

文旅领域:虚拟导游和讲解员提供沉浸式参观体验。

教育领域:基于VR/AR技术的虚拟导师构建个性化学习环境。

医疗领域:家庭陪护和医生咨询提升医疗服务便捷性。

零售领域:优化线下流程并通过电商直播加强互动,推动销售。

现在,虚拟数字人行业呈现市场规模快速扩张、头部企业主导、技术壁垒显著及应用场景多样化的特点。主流商业模式将在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推动下不断发展完善。

欢迎评论、点赞、收藏和转发! 有任何喜欢的行业和话题也可以查询行行查

(编辑: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