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2007年牛市。那时候,中国加入WTO后经济飞速发展,出口量大增,企业盈利猛涨。再加上股权分置改革,释放了制度红利,人民币还在升值,热钱大量涌入。2005年6月从998点起步,到2007年10月16日涨到6124.04点 ,累计涨幅513.5%。一开始,券商、银行这些金融股先涨,中信证券股价大幅上涨。紧接着有色金属、煤炭等资源股跟上,板块轮动明显,从金融到地产,再到有色、钢铁等。市场特别狂热,2007年新增股票账户3829万户,同比增1128% ,A股整体市盈率突破55倍。不过后来美国次贷危机一来,牛市迅速结束,很多人被深套。
再聊聊2015年牛市。2014年7月就开始了,最开始军工、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先涨,接着2014年10月 - 2015年1月券商、银行爆发,东方财富涨了10倍。后来计算机、传媒通信等科技股接力上涨。这波牛市是政策鼓励万众创新,再加上杠杆资金推动。但场外配资太疯狂,监管一限制两融业务,市场就不行了,2015年6月开始暴跌,很多人财富大幅缩水。当时总市值是GDP的103%,总市值是居民存款的120% 。
来到2025年,现在市场又有牛市迹象。当前市值是动态GDP的77%,总市值是居民存款的73% ,A股处于深度低估,居民投资意愿低。从走势看,之前银行股把大盘从3040点拉到3600点 ,最近证券和互金概念接棒上涨,成交量增加。这次可能是“AI+金融”双驱动,科技类如机器人、AI算力、半导体有潜力。政策上支持新质生产力,长期资金如养老金、保险资金、外资等有入市潜力。不过也有风险,经济修复需要时间,外部的中美博弈等因素也可能影响市场。
A 不变的规律
牛市启动皆有核心驱动:2007年靠经济高增长(出口大增、企业盈利猛涨)+制度红利(股改),2015年靠政策导向(鼓励万众创新)+资金推动(杠杆资金),2025年依托政策支持(新质生产力)+产业趋势(AI、半导体),均有明确的底层驱动逻辑。
金融板块常为先行军:2007年券商、银行率先上涨(中信证券股价大幅上涨),2015年券商、银行(含互联网券商东方财富)爆发,2025年银行先拉涨大盘(3040点至3600点)、证券和互金概念接棒,金融板块在牛市初期或中期均承担“领涨”或“搭台”角色。
市场狂热后易现调整:2007年A股整体市盈率突破55倍、新增账户同比增1128%后,因次贷危机暴跌;2015年总市值达GDP的103%、居民存款的120%,且场外配资疯狂,监管出手后指数暴跌;三轮中“高估值/高杠杆/高情绪”后的调整风险始终存在。
板块轮动是常态:2007年从金融到地产、再到有色/钢铁,2015年从军工/交运到金融、再到科技(计算机/传媒),2025年从银行到证券/互金、再到AI/半导体,牛市中均会出现板块间的轮动切换。
B 变化的特征
驱动逻辑从“宏观”转向“产业”:2007年依赖宏观经济高增长(出口、GDP),2015年侧重政策+杠杆资金,2025年聚焦具体产业趋势(AI、新质生产力),驱动因素从“大环境”向“细分赛道”下沉。
市场估值与资金结构不同:2007年牛市峰值市盈率超55倍,2015年总市值占GDP、居民存款比例超100%,2025年当前市值仅为动态GDP的77%、居民存款的73%,估值起点更低;资金端,2007年靠热钱,2015年靠场外配资,2025年更依赖长期资金(养老金、保险资金、外资)。
领涨板块从“传统”转向“科技”:2007年领涨的是金融、有色、煤炭等传统行业,2015年科技股(计算机/传媒)开始接力,2025年核心方向明确为“AI+金融”“机器人/AI算力/半导体”,科技属性愈发突出。
风险来源从“外部”转向“内外交织”:2007年风险主要是外部次贷危机,2015年风险是内部杠杆失控,2025年风险则是内部经济修复慢+外部中美博弈,风险更趋复杂。
#大盘3800点,你踏空了吗?# $上证指数(SH000001)$ $恒生指数(HKHSI)$ $深证成指(SZ399001)$ @今日话题 #大消费午后持续活跃,紫燕食品涨停# #大金融板块拉升,东方财富领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