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无论是主观多头的机构、普散,甚至游资都对量化有太多的怨言,普遍对量化破坏生态看成是一种不公平的收割,但近期的行情,似乎市场已经在探索出一种在量化盛行下的全新模式,那就是:
放弃各自为战,放弃全面开花,聚焦个股,报团取暖……
量化冲击的是所有主观多头的投资者,而并非仅仅冲击游资,如何面对量化的冲击?
市场已经慢慢形成共识,聚焦少数几个辨识度,逻辑硬的股票,而并不是全方位开花,越聚焦越抱团,越不受量化的影响。
深度聚焦,集中持股,减少出手范围。
如果没有抱团和聚焦,还像之前一样,如“呼家楼、章盟主”大家各开一桌,那么结果就是谁的那一桌都吃不好,因为量化会各个击破。
这段时间的行情事实彻底验证这点,本轮行情从化工(中毅达)开始,到后面的军工(小成飞、利君),再到一些细分抱团(红墙,渝三峡,红宝宝),走的好的都是资金聚焦的股票,而那些喜欢买一独大、喜欢单独开一桌的股,几乎走的都不好。
只有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各路资金愿意互相抬轿而不是拆台,不拆散核心股的人气,才能不被量化做空所打击,才能让各方力量共赢。
也许是不自觉的,也许是被逼的,当做其他股票都不赚钱时,很多人就自发的跑到抱团的股票上来,而抱团的股票又持续提供赚钱效应,于是市场自发的探索出了一种模式,那就是抱团聚焦模式。
以前那些很喜欢另开一桌的人都减少“单开一桌”的行为,开始尊重市场的选择,也加入到核心股队伍,正是因为如此,最近的短线生态才得以延续
其实公募也是,价值投资也是,当年茅台涨那么高,不就是因为机构抱团吗?而今天的银行股,不也是有些资金抱团吗?机构已经做出表率呀。
再看当下的产业链的抱团,不就跟当时抱团逻辑如出一辙吗? 过去抱团新能源,现在抱团机器人,过去抱团以茅台为代表的漂亮50,现在抱团以泡泡玛特为代表的新消费……等等
不仅中国如此,美国也是,我们看看美国的机构在“七姐妹”上是多么的抱团,才有了七姐妹行情。殊途同归!
当然现在的抱团行情已经进入尾声,不再适合参与,总结这段行情是为了下一个周期做准备,希望下个新周期我们能够尊重市场,不断聚焦合力,一起簇拥那朵市场共识的最美的“花”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
众之所举,攻无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