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泰控股(02228)$ 今天有球友@未来会来 ,问了一些非常具有价值的问题,三言两语说不清楚,我觉得值得开一贴做个分析,这个分析是基于我对晶泰控股的认识,可能存在不足之处,权当抛砖引玉。
问题一:晶泰控股营业收入不大,能否撑起目前的战略扩张(又是创新药又是机器人)?
谈到战略扩张,得从晶泰控股今年6月份的业务划分谈起,原来晶泰控股只是从事晶型预测起家,后来扩展到药物分子发现,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是我能想到的是晶型预测可能是创新药领域价值并不大的模块,后来拿了诸多风投后逐渐延伸到分子发现领域,这个阶段,人工智能正在快速崛起,随着研究的深入,“低悬果实”均被开发完了,晶泰的创新药这条路并不好走,表现在,第一,“白手”起家,既没有经验也没有核心团队;第二、没有所需要的数据,众所周知,创新药需要“10年10亿美金”,晶泰根本不具备这种能力,但是这个时候恰好人工智能崛起,救了他们一命。要说什么量子第一性原理,我是持保守意见的,如果这个能有那么好,估计早就有大药企从这个方向做了,所以我觉得量子第一性原理根本不具备护城河。但是,这个时候人工智能崛起确实是救了晶泰一命,当引入人工智能后,效率提升了多少多少倍,但是仍然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缺乏数据,怎么办能?这个时候公司开了好几年,一直没有做出较大的成绩,所以他们决定自己做数据,于是建立了自己的机器人实验室,24小时创造高质量的数据。这个时候他们发现,既然我们可以用这个机器人实验室,卖给 别人也可以啊,刚好还能进行商业化,而且如果我对外出售硬件,软件也要捆绑我们的,是否能收集到我所需要的数据呢?不管能否 收集到,这个方向起码也是符合AI FOR SCIENCE 的方向的,这个只是晶泰控股的艰难探索道路中的一个副产品成果,然后把这个机器人实验室的一系列产品,包括标准的和非标准的自动化设备归为晶泰制造,作为业务的一个方向之一。
直到今年6月份划归为公司主要三大战略模块之一——未来具身智能。至此,晶泰完美的将创业探索过程中的副产品变成了公司的主要战略领域之一,我理解的未来具身智能并非人形机器人之类的,而是专注于科学实验的机器人。实际上,在创新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出成果的情况下,让自己模式的机器人实验室首先为公司创造价值(可以率先产业化落地的成果),先活下来更重要。机器人实验室根本不是他们的卖点之一,只是后面阴阳差错的变成了自己的主业之一,而机器人实验室又反哺创新药的各类数据,这两者形成了一定意义上的闭环。——给我的启示:实际上,面对未知的未来,我们要敢于走出第一步,有时候你走出了,事情会反过来教人。
问题二:自动化设备以软件为主还是硬件为主
了解过自动化设备的朋友都会知道,一般自动化设备划分为标准化设备和非标设备。标准化设备就是做同样的东西都可以用这个设备,非标设备就是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对标准化设备进行改进,以适合不同的客户不同的应用场景。任何自动化设备都需要软件才能运行,尤其是智能化设备,所以,到底是以软件为主还是硬件为主,我觉得这个不需要讨论,要讨论的是,你用了我的硬件肯定要我的软件才能运行,而我的软件收集到的数据到底归属于谁?这就是涉及到了本地化部署还是非本地化部署的问题了(我这样说不知道是否准确,大概是这个意思)。对晶泰来说,肯定是能收集到客户脱敏后的数据对自己最有利,而买家来说,我自己的数据是我宝贵的财富和我的商业秘密所在,这里面就存在一个协商的问题了。要么设备便宜,给我们数据,要么设备贵,软件本地化部署。这个问题其实在于合同怎么签订。比如景泰有些软件授权给了好几个大药企使用,我觉得授权使用的话,肯定是可以收集到数据的,不然就相当于直接买断了(这里需要懂软件的朋友可以具体说说是不是我这么理解的),当然,授权使用也可能存在不能使用客户数据,我觉得还是回到了具体合同究竟是如何签订的问题。
问题三、为何在战略上放弃创新药的深耕?
这个问题我是这么思考的,首先,AI创新药,未来一定是九死一生,深耕创新药风险巨大且烧钱太厉害,可能熬不到获得巨大收入的那天,不如做个卖铲子的生意,我放弃一部分未来潜在的巨大利益,换取更多的公司合作,分散风险。其次,深耕创新药领域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商业化,毕竟这个领域是风投投出来的,风投需要变现,第三、且根据我收集的资料,英矽智能2次折翼港股上市和不能解释商业化有很大关系,这也让晶泰控股拨得了港股18C头彩,因为可解释商业化,比如机器人实验室。、
问题四、公司为何延伸到农业、新材料、新能源甚至化妆品领域?
其实这个很好理解,我是这么想的(不一定对),世界万物不是由各种“子”组成的吗?既然创新药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发现,那么新材料不也是寻找各种材料分子吗?新能源、化妆品同样的道理。为了减轻创新药因为时间问题导致公司生存问题,同时为公司创造新的业务方向,在共性的不同领域利用人工智能做探索,我觉得容易理解。既然是人工智能收集数据,那就无非是收集数据,数据怎么来?那就和行业各大头部公司合作呗,比如光伏协鑫、比如新能源有宁德时代(我记得有,望给予更正)、比如血液制品的派林生物等等。有些数据还可以通过收购公司的方式获得,比如收购英国化学公司LCC,比如收购上海四维,快速切入化学和影像医疗领域。
这里我特别提一点:谷歌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和晶泰一样的,不知道是不是大家都看到了,还是谁“抄袭”谁,谷歌也在创新药、新能源、农业和化妆品领域积极的在布局,所以,我们要看到的是晶泰控股布局的平台实际是对标谷歌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这也是让我对晶泰特别有信心的地方,因为人工智能时代,大玩家好像就剩下中美两国了,那必然两边都会与时俱进,是竞争对手更是这条漫长的人类探索之旅中的伙伴,我们人类之所以发展这么快,就是源于竞争。竞争是好事,没有竞争的都被淘汰了,不管是生物还是公司,甚至大到宇宙万物都是在不段的演化(竞争)。
问题五、和哈佛教授的合作,怎么又回到创新药发现?
这个问题是没有理解公司的结果。公司的战略分为:超级AI(专门收集数据)+未来具身(用什么来收集)+未来智慧分子(收集后用于做什么),三者相辅相成。
晶泰从来没有不务正业,一直是围绕上述三个方向在布局,不管是投资还是收购,还是合作,只不过为了商业化,将一部分自研用设备卖出去了,而且卖出去也是为了更方便收集数据。所以和哈佛教授的合作,并不是回到了“立家之本”,而是人家本来就在做的事情。
最后,我还是要说,一个好的公司,如果能发展壮大,必然存在诸多机缘巧合,包括政策、技术、产业协同、上下游产业链、创始人的眼界甚至运气(概率)的成分。目前,如果用0-10类比,晶泰相比去年,已经迈过了0阶段了,正在从1-10这个阶段进阶了。尤其是书记说“好好干”,越来越多的大国企谈合作,风投阶段正式宣告结束,预备价投阶段正在到来,也预示着一个崭新的时代到来。
(以上是我早期了解晶泰控股的时候以及现在综合归纳的一些观点,不一定对,仅作为参考。二级市场始终存在巨大风险,大家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要看帖炒股,也不要迷信别人,看好一个公司,就要去研究它,虽然这非常不容易。)$谷歌A(GOOGL)$ $Recursion(RXR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