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的诺普信

用户头像
壮岁旌旗拥万夫
 · 河北  

我2008年开始做农资,一直与诺普信有合作,但不紧密,那个年代还是进口产品为王的时代。后来,因为一款玉米苗后除草剂出了药害,诺普信未及时处置,合作就更加松散了。田田圈的时候,谈合作,走访了肃宁、临漳、枣强、山东几个县的田田圈合作企业,也有幸列席了诺普信组织的几次田田圈宣推会议和公司20周年庆典,最后合作没谈成,但一直关注田田圈和诺普信的发展。尤其蓝莓之后,持续加仓,最终持有成本6.5元上下(因为7、8月有卖出,所以精确成本记不清了)。在阐述买入原因之前,先说说对卢总和管理团队的个人评价。

一句话就是:急功近利(或褒称多谋善断)的父亲带着忠实可靠但从不质疑的孩子,一路命途多舛。

他们试图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收购原药企业,结果因为“三废乱埋”的原因,收购企业被迫剥离,眼睁睁看着曾经和自己一起的小兄弟们,因为中间体涨价及供求关系失衡等原因导致的原药价格暴涨,赚得盆满钵满。自己还要忍受成本上升的苦楚。虽然,也曾因没有原药短暂避开巨亏,但得失之间,天壤有别。

他们还曾依仗子公司多、证件丰富的优势,实施双渠道、多品牌、全覆盖的AK策略,但在多和精、短期还是长期之间,进退失据,抉择错误。

最大的失误就是田田圈战略。按我最初浅薄的认知,这是一着妙棋。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农资产品的销售掌握在一线农资店店主的嘴巴上,他们推广什么,就能卖什么。但这些店主多为60、70后,日渐衰老且无合适的接班人(要么嫌累不想干,要么能力稍差干不了)。卢总挟上市公司之名、具以健全合理的契约,逐步委派经培训的店长,只要治权不要主权,5年内就能小有所成,10年就可让行业换新天。但对短期业绩的痴迷、对并表的强烈渴望,最终导致被公司内外心怀贰志的投机客钻了空子,功败垂成。直至今日,田田圈仍是一个难以彻底甩脱的包袱。据我所知,很多地区,想壮士断腕、强行退出,都无法做到。

评价田田圈这段历史,错肯定是错了,但正如谢文忠在一次田田圈3.0分享会上说,不能因为现在的结果就完全否定之前工作的价值,他至少告诉我们什么是错的,而我们也在借机不断完善自己。事实也诚如谢总所言。在探索田田圈发展之路的阶段,诺普信曾喊出“县域领先的特色作物一体化平台”口号,据我所闻,当时在山东和海南等地已经开始了苹果、葡萄、金菠萝等特色作物的种植、收购、冷藏、对接商超等活动。这就在有意无意间开启了,诺普信特色作物种植的新阶段。

这之后的诺普信就开始了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时期。去云贵收购有种植工业大麻资质的公司,停牌后,又宣告收购失败;对标美国的一个农服公司,搞药械一体化,宣称土地流转时代,资本进入,产品重要,农机、飞防为代表的器械服务更重要,要搞“全球领先的综合农业服务商”。为此,收购了一家种子公司,先后设立了水溶肥、飞防等一系列企业。现在看,判断得对不对?不能说错。但结果是什么?不是股权转让就是彻底剥离。这一桩桩、一件件,作为亲历者和股权持有者,当时内心就八个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到这,总结对团队的评价,平庸!既短视、效率低下,又贪婪、唯上,运气还差。看到很多人说,爱莓庄、迷迭蓝等品牌的推广,对食用人群的心智占领,还有NFC的产业规划,以我浅薄的认知看这些都是取死之道。管理团队,根本不具备实现这些规划的能力,而且他们还并不打算引入有这样能力的人。好好把几个作物种好,恪守契约精神,适当对规模较小的种植户输出种植方案,稳定供应高品质果实,最多做到因需定产,叠加政府三农扶持政策的不断出台,成为细分领域的龙头,这是我能想到的诺普信唯一的“封王之路”。

如上这般,还持有并买入,为什么?以我的水平,谈论行业(指特色作物种植)、公司、管理团队和买卖价格,只能是贻笑大方。我一直有一个浅薄的认知,所谓价值的胜利,是价值观的胜利,也就是对标的的选择,最后必须一言而决。一句话总结为什么买入?小种植户爱违约,同级别不如它会种、肯下功夫。展开能说很多,但没意义。你也许有别的理由,不重要,坚持就行。很大概率,你我的胜利或者失败,根本不是基于我们的理由。就如同,有一次涨,是因为山东一家农药厂着火了。不挣小钱,坚定持有,是我们获胜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也是我们唯一可以要求自己做到的。

写了这些,也不知道想表达什么。当做个记录吧。

2025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