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江湖-三域冷液价值博弈

用户头像
zqdl332
 · 河南  

以下是针对数据中心液冷、储能系统及电动汽车热管理三大领域中冷却液价值占比的分析,结合技术路线、系统结构和成本分布进行说明:

1. 数据中心液冷系统

冷板式液冷(主流技术,占比90%以上)
冷却液价值占比 ≤10%。冷板式系统主要通过金属板间接换热,冷却液作为热传导介质循环流动,但用量较少。核心成本集中在冷板(30%-38%)和CDU(冷量分配单元,20%-28%)。

浸没式液冷(高效散热,占比<10%)
冷却液价值占比 30%-40%。因需将服务器完全浸没,冷却液用量大且要求高绝缘性(如氟化液)。材料成本显著高于冷板式,单机柜冷却液成本可达总成本的1/3。

技术趋势:浸没式液冷因散热效率高(PUE≤1.05),未来占比将提升,冷却液成本可能进一步增加。

2. 储能系统液冷

整体成本结构
热管理占储能系统总成本仅 2%-4%,其中液冷方案价值量约 0.8-1亿元/GWh(风冷为0.3亿元/GWh)。

冷却液占比液冷主机系统(含冷板):占总温控成本的 68%,冷却液作为组成部分之一,占比约 10%-15%(早期曾达25%,因硅基油等国产替代后成本下降)。 浸没式储能方案:冷却液成本占比 25%-30%,主要因需大量绝缘冷却液(如氟化液或硅油)。

3. 电动汽车热管理

液冷系统主导(占主流车型80%以上)
冷却液在电池包热管理成本中占比 15%-20%。系统包括水冷板、管路、泵阀及冷却液,其中冷却液需具备高比热容和低温流动性(常用乙二醇水溶液)。

直冷系统(高端车型)
冷却液被制冷剂(如R134a)替代,价值占比较低,但制冷剂管路和压缩机成本更高。

未来趋势:制冷剂(如R134a)占比将持续提升。

总结

数据中心:冷却液占比因技术路线差异大,浸没式需求推高价值量。

储能系统:冷却液占比受国产化降本影响,稳定在10%-15%,但浸没式方案可能提升至30%。

电动汽车:液冷方案中冷却液占比15%-20%,直冷方案逐步替代其作用。

共性趋势:冷却液的高效化、环保性(如生物降解型)及国产替代(如巨化股份新宙邦)正推动成本优化,占比可能进一步降低。$巨化股份(SH600160)$ $三美股份(SH603379)$ $东岳集团(0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