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引爆Treg:免疫治疗新靶点鏖战,谁将抢占先机?

用户头像
YI药没有圈
 · 上海  

2025年10月6日,诺贝尔奖的聚光灯再次照亮了免疫领域,今年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授予了在调节性T细胞(Treg)研究中做出开创性贡献的三位科学家。

历史反复证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不仅是对基础科学的最高嘉奖,也是未来重磅药物诞生的风向标,从PD-1到mRNA技术,无不如此。此次获奖,再次把一个潜力巨大的治疗市场推向台前——Treg细胞,作为免疫系统的核心“刹车”,凭借其在肿瘤免疫中的重要调控作用,有望成为继PD-1之后最具潜力的方向之一。

无论是曾经辉煌过的CTLA-4,还是折戟过的TIGIT,包括后来的CD25等,这些新靶点或都将随着这次诺奖的出圈迎来热捧。

在 “精准调控Treg”这一策略进化的道路上,已有一批公司走在了前列,也有一批公司迎头赶上,如今借着基础科学的东风,它们又会迎来怎样的格局演变?

-01-

诺奖之光:为何是Treg?

要理解Treg细胞的重要性,我们需将其置于免疫系统“油门”与“刹车”的平衡中来看。

效应T细胞(Teff)如同“油门”,负责识别并攻击癌细胞等异己;而Treg细胞则是“刹车”,在正常情况下防止免疫系统反应过度,避免攻击自身组织,二者合作,维持整个身体的免疫稳态。

然而,在肿瘤微环境(TME)中,这套精密的平衡系统被癌细胞巧妙地利用了:肿瘤会“招安”大量的Treg细胞作为其“保护伞”。这些Treg细胞通过表达CTLA-4等抑制性分子,大力踩下“刹车”,抑制“油门”Teff细胞的活化和攻击功能,从而帮助肿瘤逃避免疫系统的清除。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肿瘤中Treg细胞的浸润水平与多种癌症患者的不良预后、治疗耐药和高复发率直接相关。因此,如果能精准地移除肿瘤里的这些“叛变刹车”,就能重新释放免疫系统的攻击潜力。

这使得“调控Treg”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继PD-1之后最重要的突破方向之一。

-02-

破局之路:Treg调控靶点的多元化探索

对于Treg调控的布局,产业界已有一批先行者。

百时美施贵宝(BMS)的伊匹木单抗(Y药)为代表的第一代CTLA-4抗体,正式在商业化层面验证了Treg调控这条赛道的可行性。Y药通过与PD-1抑制剂联用(“O+Y”方案),通过免疫活化以及进一步免疫限制的解除,在黑色素瘤、肝癌等瘤种中取得成功,首次在临床上有力地证明了“清除Treg以解除免疫抑制”是一条可行的道路。

但其“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模式也暴露无遗——由于无法区分肿瘤和健康组织中的Treg,导致严重的全身性免疫毒性,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不过,行业的探索并未止步。目前,以昂科免疫为代表的公司在尝试用新一代CTLA-4去解决这个靶点的毒性问题。

除了CTLA-4,TIGIT等同样在肿瘤浸润Treg上高表达的靶点也进入了研发视野。其中,TIGIT一度被寄予厚望,被视作“下一个PD-1”,但罗氏的重磅临床研究SKYSCRAPER-01的波折给赛道带来了不确定性。

而无论是CTLA-4的“跛脚”、还是TIGIT的几经沉浮,都指向了同一个核心逻辑:这些靶点是解除Treg免疫抑制功能的关键,这是一条确实能走通的道路,但仍有着较大的优化空间。

-03-

新的方向:罗氏的探路与博安生物的接棒

除了上述靶点,CD25靶点亦成为“调控” Treg的另一条路径。

CD25又称白介素-2受体α亚基(IL-2Rα),其在Treg中高表达,因此靶向CD25可达到清除Treg继而增强T细胞抗肿瘤效果,是一种潜在的广谱性抗肿瘤免疫治疗靶点。

然而,CD25抗体的开发有两大难点:其一,由于CD25在Teff细胞中低表达,高活性的CD25抗体在清除Treg的同时可能误清除Teff;其二,阻断IL-2的信号通路会降低Teff抗肿瘤活性。

此前,罗氏开发了一款非IL-2阻断型抗CD25抗体RG6292。RG6292不阻断IL-2结合IL-2R,利用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效果清除肿瘤微环境的Treg细胞,从而解除免疫限制,同时实现不影响抗肿瘤所需的IL-2信号,保证抗肿瘤主力军的战斗力。

但令人惋惜的是,罗氏这款药的设计思路并没有成功转换成临床获益,其由于ADCC效应过强,在清除Treg的同时也减少了Teff细胞的数量,在一期临床并未取得理想结果。

不过,博安生物接下了罗氏的“火炬”,继续在这一方向上探索。博安推出的同样为非IL-2阻断型的CD25抗体BA1106,相比于RG6292,其ADCC效应被巧妙地设计为“适度”,能产生“刚刚好”的杀伤活性,更精准地清除高表达CD25的Treg,同时最大程度地避免对低表达CD25的Teff造成“误伤”,从而实现更高效地抗肿瘤活力。

今年的AACR上,博安生物披露了BA1106的一期临床单药治疗的早期数据,初步印证了这一设计的有效性,研究结果提示:

BA1106具有覆盖多种实体瘤的潜力:经过多线治疗的转移性实体瘤患者中,观察到BA1106治疗多种实体瘤后病灶缩小,并长期稳定,最长治疗时间已超1年,获益患者既往均接受过免疫治疗后疾病进展;

药效学指标与机制相适应:观察到BA1106预期的外周血Treg减少,Teff与Treg的比值升高倍数显著,且未观察到对Teff的杀伤,具有优异的药效学特征;

安全性和耐受性方面:至最高1.2mg/kg剂量组未达到最大耐受剂量,也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BA1106的严重不良事件、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和皮肤毒性较低,这些结果也与“适度的”Treg杀伤有关

在单药治疗中初步展现的广谱的抗肿瘤疗效以及良好的安全性,也为BA1106未来的联合用药策略打开广阔空间。

按照博安生物开发计划,BA1106将与公司自有的PD-1抗体(纳武利尤单抗生物类似药)、VEGF抗体(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等药物联用,布局多个潜力癌种,有望成为优于当前标准疗法的联用方案。

-04-

博安生物:不止于CD25

对于博安生物而言,其创新抗体布局远不止于BA1106。在研管线还包括CD228 ADC、PD-1/IL-2、TL1A/IL-23、EGFR/B7H3双抗ADC等高潜力的管线,覆盖实体瘤和自免等治疗领域,这些项目精准卡位系统布局,也印证了其平台化优势。

博安生物通过已实现商业化的贝伐珠单抗、地舒单抗、首个国产度拉糖肽等多款生物类似药持续为公司创收,自2024年开始扭亏为盈,为高投入的创新药研发提供了坚实的“现金流”。

这种兼具商业化确定性与创新管线巨大弹性的标的,逐渐获得更多市场关注。

结语

从诺奖点亮 Treg 细胞研究的价值,到产业界推动技术转化的落地,免疫治疗的新征程已清晰展开。在这场新靶点鏖战中,一批优秀的中国创新药公司凭借对技术趋势的精准判断已然展现出领跑者的潜力。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在经历过去数年的重整和回归理性后,当前正呈现出“精准聚焦、价值倾斜”的发展新特征。

生物科技浪潮下,聚焦新兴前沿靶点、且整体质地(平台能力、管线价值、商业化韧性等)过硬的公司,无疑具备长期跟踪与关注的价值,也为行业探索 “可持续创新” 路径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