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很想了解一些技术科普,也很关注与长阳的膜的关系。我在完整阅读了最近固态电池领域大火的美股QuantumScape 2024年报及一些公开信息后,给大家做一些分享。
QuantumScape(以下简称QS) 自从6月24日周二美股盘后表示,成功将其Cobra隔膜工艺整合到标准电池生产线中后,两天涨了60%+,那两天直接带动A股的隔膜企业: 长阳科技、星源材质跟着动了一下。紧接着QS平整几天后,从7/2连涨了12天,涨幅超过100%——如果说短期的涨幅是炒作,那持续的翻倍涨幅不调整,就是资本市场真正的认可,也说明固态电池离商业化越来越近。
这里我们需要搞清楚几个问题,以帮助我们做判断
1.QS简介及重要时间节点
QuantumScape由Jagdeep Singh,Tim Holme和斯坦福大学的Fritz Prinz教授于2010年成立,专注固态电池的量产。
2012年开始和大众汽车合作并分别于2018年、2020年获得大众的1亿美元、2亿美元的投资,到目前累计获得大众3.8亿美元投资。
2020年获得10亿元融资并上市。
2022年宣布量产续航650公里,充电15分钟的固态电池。
2024年通过德国PowerCo耐久性测试,完成1000个充电周期(相当于总里程超过50万公里)后几乎没有老化,仍有95%容量。
2.QS核心技术是什么?
其宣称的核心技术创新和优势有两个:无阳极架构和固态陶瓷隔膜(Cobra隔膜)。通过固态电解质+无机陶瓷隔膜抑制锂枝晶,无阳极设计降低成本和体积。体积能量密度 844 Wh/L 、质量能量密度 301 Wh/kg ,支持<15 分钟快充 。参数上确实超越刀片、凝聚态和T,理论上续航应该是>900KM,再加上15分钟快充,用户体验会是质变。
值得一提的是,隔膜是公司 “无阳极(anode-free)” 设计的关键支撑:电池制造时无需预设阳极,首次充电时锂从阴极迁移,通过隔膜沉积在阳极集流体上形成锂金属阳极;放电时锂再通过隔膜返回阴极。这种设计消除了传统阳极的宿主材料(如石墨),减少电池体积和成本,而隔膜的稳定性是该设计可行的核心前提。
3.Cobra隔膜
接下来就是重点了,我首先看了下QS对其的定义:该隔膜由无机固体陶瓷膜组成,兼具隔膜和电解质的特性,有时我们将其称为“电解质隔膜”。
公司的隔膜由致密的无机陶瓷制成,厚度比人类头发还薄(未明确具体数值,但强调 “thinner than a human hair”),能够满足高导电性、对锂金属的稳定性、抗枝晶形成和低界面阻抗等关键要求。
2.1 核心功能优势
抗枝晶(Dendrites)能力:锂金属电池中,锂枝晶的生长可能穿透传统隔膜导致短路,而该陶瓷隔膜能抑制枝晶生长,在汽车级功率密度(如快速充电场景)和室温下,经测试可支持至少 800 次循环而不被枝晶穿透。
离子传导效率:能以与液态电解质相当的速率传导锂离子,满足汽车级功率需求(如快速充放电)。
耐高温与安全性:陶瓷材料不可燃,且能承受远高于传统聚合物隔膜的温度(超过 180℃,甚至测试中可耐受 300℃),大幅降低电池起火风险。
2.2 生产工艺
隔膜的生产采用连续流热处理工艺(continuous-flow heat treatment),可快速加工薄膜且降低单位能耗,适合规模化生产。早期工艺借鉴了电池或陶瓷行业的成熟技术,后续通过专门改进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吞吐量和质量。
4.与长阳科技相关——基膜部份
细节太复杂,直接说结论:行业趋势转向 “陶瓷涂层+聚合物基膜” ,长阳基膜为最优载体;从QS的村田MLCC 流延工艺制备陶瓷隔膜中就能看出生产中就需要基膜。
4.1 基膜来源与MLCC工艺
可能出于保密需求,QS并未在公开信息中说明其隔膜的陶瓷成分及生产过程,但由于隔膜需要高锂离子传导率(>10⁻⁴ S/cm)和化学稳定性,可以推测为LLZO或者钙钛矿型氧化物。而QS披露过与村田制作所的合作(村田是全球 MLCC 龙头)表明其可能借鉴MLCC 流延工艺制备陶瓷隔膜: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的流延工艺是将陶瓷粉末与有机粘结剂、溶剂混合制成浆料,涂布在 PET 等柔性基底上形成薄膜,再经干燥、烧结等工序成型。
4.2 支撑基膜的必要性
防止开裂:无机陶瓷材料在干燥和烧结过程中易因收缩不均导致开裂。PET、PI 等柔性支撑基膜可提供机械支撑,降低应力,尤其对于超薄隔膜(如 QS 隔膜厚度可能 < 10μm)至关重要。
工艺兼容性:支撑基膜需耐受高温(热处理可能达数百℃)且不与陶瓷浆料反应。PI(聚酰亚胺)耐高温性强(分解温度 > 500℃),PET(聚酯)在较低温度下(约 200℃以下)稳定,可根据具体工艺选择。
总而言之,QuantumScape的工艺突破(Cobra)催化行业进程,但基膜的底层需求反而强化,长阳的全路线基膜适配是最爽的,接下来持续关注产能配套情况和大厂的合作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