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三低两高一场缘
 · 海南  

一、上海石化中国海油的核心业务模式差异

上海石化是中国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核心业务覆盖原油加工、炼油产品(如汽柴油、燃料油)、化工产品(如塑料、合成纤维)及贸易,其中炼油业务收入占比超70%(2024年数据),业绩高度依赖下游需求原油成本差。而中国海油是国内最大海上油气生产商,业务以原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为主(2024年油气销售收入占比超80%),业绩核心驱动因素是油价波动产量增长。这种业务结构的本质差异,决定了两者对油价的敏感方向截然不同。

二、“低油价受益”与“高油价受益”的逻辑验证


1. 上海石化:低油价环境下的利润改善

上海石化的盈利逻辑是“低油价降低原料成本,炼油毛利扩张”。其炼油业务的核心成本是原油采购,当油价处于70美元/桶以下(尤其是40-60美元/桶区间)时,原油成本低于下游产品的市场售价,炼油毛利(原油成本与产品售价之差)显著提升。例如,2015-2018年国际油价持续低迷(布伦特原油均价约50-70美元/桶),上海石化净利润从2015年的32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52亿元;而2022年油价飙升至100美元/桶以上,公司因原料成本大幅上升(炼油成本较2021年增加约150亿元),净利润亏损28.72亿元。即使考虑2020年疫情导致的低油价(布伦特均价41美元/桶),但因生产中断(销量减少),利润未完全释放,但正常情况下低油价对其炼油业务的利好逻辑成立。

2. 中国海油:高油价环境下的业绩弹性

中国海油的盈利逻辑是“高油价提升油气销售收入,成本优势放大利润”。其收入主要来自原油/天然气的销售(70%与布伦特油价挂钩),桶油开采成本(约28美元/桶)显著低于国际同行(如埃克森美孚40美元/桶、中石油35-40美元/桶)。当油价上涨时,销售收入增幅远超成本增幅,业绩弹性极大。例如,2024年上半年布伦特原油均价79.86美元/桶(同比+2.1%),中国海油净利润同比增长25%(至718亿元);2021年油价回升至70美元/桶以上,公司净利润从2020年的249亿元暴涨至703亿元。即使油价下跌,其低成本优势也能保证盈利(如2020年布伦特均价41美元/桶,公司仍盈利249亿元)。

三、投资对冲作用的具体分析

上海石化与中国海油的投资组合具备一定对冲油价波动的作用,但需结合油价中枢位置市场预期判断:
当油价处于中低位(如40-70美元/桶):上海石化受益于低油价(炼油毛利扩张),业绩改善;中国海油虽因油价上涨乏力(涨幅小或持平)导致业绩增速放缓,但仍能保持盈利(低成本优势)。此时,上海石化的利润增长可部分抵消中国海油的增速放缓,组合整体风险降低。
当油价处于高位(如70美元/桶以上):中国海油受益于高油价(销售收入与利润大幅增长),业绩弹性释放;上海石化因原料成本上升(炼油成本增加),利润可能收缩甚至亏损。此时,中国海油的利润增长可抵消上海石化的利润下滑,组合整体收益稳定。
极端情况(如油价暴跌或暴涨):若油价暴跌(如低于40美元/桶),上海石化的低油价优势减弱(炼油毛利收缩),中国海油因成本优势仍能盈利,但利润增幅缩小;若油价暴涨(如超过100美元/桶),上海石化的原料成本压力剧增(炼油成本大幅上升),利润亏损,中国海油因油价上涨业绩暴增,组合整体收益主要由后者驱动。
需注意的是,两者的对冲效果并非绝对:若油价持续处于上海石化的“暴利区间”(如40美元/桶以下),两者均受益,无法形成对冲;若油价持续处于中国海油的“低盈利区间”(如低于40美元/桶),两者均受损,也无法对冲。因此,对冲效果的关键在于油价的波动方向与幅度

四、其他需考虑的风险因素


需求端影响:若油价下跌是因需求端崩溃(如经济衰退),上海石化的炼油产品销量可能大幅减少(下游需求不足),即使成本低也可能因销量下滑导致利润收缩;中国海油的油气销量也可能受影响(如工业用油、运输用油减少),此时两者的业绩均可能下滑,对冲效果减弱。
政策与转型:上海石化的“降油增化”战略(投资213亿元建设乙烯项目、碳纤维项目)可能降低其对原油的依赖,提升化工产品占比(目标从当前约30%提升至50%以上),从而减少油价波动的影响;中国海油的新能源布局(如海上风电、“深海一号”平台)可能降低其对油气的依赖,提升长期抗周期能力。这些转型因素可能改变两者的业绩驱动逻辑,影响对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