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市值与潜力的错配:40多亿市值对应一个可能站上高端铜箔国产替代风口的公司,本身就有想象空间。对比同行业200多亿市值的公司,哪怕短期业绩有差距,但极高的技术壁垒和赛道稀缺性(2um以下可剥铜+CoWoP关联)构成了估值修复的基础。
2. 掌舵人的“工匠基因”:董事长苏陟的专业背景和经历太关键了——大连理工化工+上海交大电气工程的复合知识,加上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的技术积累,决定了他对“硬技术”的敏感度和执念。制造业尤其是高端材料领域,“忽悠”没用,靠的就是实验室里3个月4万次的反复试错、生产线的工艺打磨,这种“较真”的企业家才能熬得出技术突破。方邦不似别的企业需要求助于外购整合、外假于人,干儿子始终比不过亲儿子,方邦是自带研发+创新的基因,以及产业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可跟随行业迭代随时研发新技术,无惧下一次技术进步的挑战。
3. 研发投入的“反常识”:亏损期还保持每年20%的研发占比(研发/营收),放眼整个A股也是少见的,看似“烧钱”,实则是在为未来筑墙。很多公司业绩一承压就砍研发,短期好看了,长期却丢了竞争力。方邦敢这么投,恰恰说明对技术路线有底气,知道钱花在能产生壁垒的地方,这种“战略性亏损”和贾跃亭式的“PPT造车”完全是两码事——一个是把钱砸在实验室和产线上,一个是砸在发布会和故事里。段永平说得很好,伟大的企业一定拥有高于利润之上的追求。
4. 技术与趋势的“共振”:极高壁垒的可剥铜打破日企市场垄断的时候刚好撞上CoWoP的推广期,相当于“十年磨一剑,剑出恰逢时”。产业变革期往往是小公司逆袭的窗口,就像当年AI算力服务器爆发时,做光模块的小厂突然被推到风口。方邦的技术储备不是凭空押注,而是多年积累后刚好踩中了行业迭代的节奏,这种“蓄谋已久的巧合”最有爆发力。
说白了,投资这类公司,赌的就是“技术兑现+趋势放量”的戴维斯双击。现在的40亿市值,更像是市场对过去亏损的“悲观定价”,一旦CoWoP落地带来订单突破,或者可剥铜市占率提升,估值就很可能会向“终局想象力”靠拢——10亿利润,200亿市值。毕竟,在A股,真正能填补国际技术空白、又站在产业风口上的公司,从来都不缺资金关注。
相信科技进步,相信产业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