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赛道再传重磅融资消息。
9月19日,英国自动驾驶公司Wayve确认,英伟达已签署意向书,计划在下一轮融资中投资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亿元)。这并非一场简单的财务注资,而是这位AI算力霸主在其核心战场之外,为未来下的又一份重注。
实际上,早在2017年,英伟达就作为战略投资方投资了国内顶尖的自动驾驶公司文远知行,此前公布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英伟达对文远知行持股达174万股。当业界还在争论大模型是否遭遇瓶颈、具身智能何时能落地时,为何这位“卖铲人”持续将目光锁定在历经起伏的自动驾驶赛道?
真正的答案,藏在全球产业资本悄然合流的趋势中。巨头们的钱,正共同指向一个更明确的未来:Robotaxi的竞争已从技术单点突破,升级为生态与联盟的较量。
失衡的“金三角”:
谁在争夺自动驾驶主导权?
理想的Robotaxi商业模式常被描绘成一个稳固的“金三角”:
技术提供商负责打造安全的自动驾驶系统,硬件供应商提供可靠的量产车辆,出行平台则贡献庞大的用户需求和运营网络。三方优势互补,共同撬动万亿级市场。
然而,这个看似平衡的结构正被现实冲击得摇摇欲坠。掌握硬件的车企和把控场景的出行平台,已不再满足于扮演“供应商”或“渠道商”的配角角色,而是意图争夺未来出行生态的主导权。
车企的野心最为外显,典型代表是特斯拉,这是彻底的“自研自营”派,从其全栈自研的FSD系统到直接向用户提供服务的Robotaxi网络,试图构建一个完全闭环的生态。马斯克甚至将Robotaxi提升至公司战略的核心高度,直言其终将超越传统汽车制造的价值。
特斯拉作为Robotaxi玩家的水平几何?我们此前已做过深度分析,应该说不太靠谱。
开启试运营2天后,特斯拉Robotaxi全球首撞
日本老牌车企丰田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布局同样深远,早在2019年便与中国自动驾驶公司小马智行达成战略合作。丰田领投了小马智行的B轮融资,与其共同成立了合资公司,推动Robotaxi服务在广州、北京等核心城市落地运营。
然而,其商业化进程亦非一帆风顺。今年5月,一台双方合作改装的雷克萨斯RX Robotaxi在北京亦庄起火。虽无人员伤亡,但也为Robotaxi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敲响了安全警钟。
与此同时,出行平台也深感“司机”可能被替代的生存危机,或自研或投资,力求将现有的流量与运营优势平移到Robotaxi时代,避免在价值链中被“管道化”。
以滴滴为例,它在持续投入自研的同时,还与广汽集团成立Robotaxi合资公司,还多次传出投资自动驾驶企业的消息,想要巩固其市场地位。
这场围绕主导权的博弈,导致纯粹的“技术提供商”面临巨大压力,它们必须持续证明自身技术的领先性,更需要展现出与产业深度融合、具备大规模商业化部署的能力。因此,能否获得来自产业链顶尖巨头的战略投资,而非单纯的财务支持,已成为衡量一家自动驾驶公司能否存活并胜出的关键试金石。传统的“金三角”正在演变为一场围绕生态构建能力的激烈竞合。
产业链巨头的“投票”:
产业资本的选择,远比财务投资者的热情更具风向标意义。他们的投资,是技术路线与商业前景的双重认可。
英伟达的布局逻辑清晰:作为底层算力提供者,它需要顶尖的自动驾驶玩家作为其芯片和平台的最佳验证者。此次投资Wayve,与它早年投资并长期支持中国头部自动驾驶公司文远知行一脉相承——为了确保其技术生态在最前沿的应用场景中保持统治力。
早在2017年,英伟达就作为战略投资方投资了文远知行,此前公布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英伟达对文远知行持股达174万股。
Tier 1巨头博世的投资布局,则清晰地勾勒出其面向智能驾驶未来的双重战略:一方面,通过与本土芯片领军企业合作,快速整合先进的计算平台与感知算法,抢占量产车型的增量市场;另一方面,通过战略投资L4级自动驾驶公司文远知行,旨在将经过复杂场景验证的高阶自动驾驶能力,反向注入前装量产供应链,共同定义下一代技术标准。
甚至宁德时代也通过联合哈啰、蚂蚁集团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切入赛道,试图为其电池技术开辟Robotaxi这一新的增量市场。
这些来自产业链不同关键节点的“投票”,表明顶尖的自动驾驶公司已不再是孤立的技术研发商,而是生态的重要参与伙伴,芯片巨头、顶级Tier1和电池王者等硬件供应商长袖善舞,形形色色的车企各自下注。Robotaxi这个舞台已经够热闹了,而出行平台的投资选择则更为暧昧。
出行平台的“远交近攻”:
Uber、Grab的逻辑为何逆转?
从长远看,Robotaxi将会取代人类司机,本质上对现有出行平台构成了一种“颠覆性威胁”。
而且,互联网大厂们的强势入局正进一步重塑竞争维度。无论是谷歌旗下Waymo的长期深耕,还是百度“萝卜快跑”的规模化运营,它们凭借充沛的资金、顶尖的技术与自有流量入口,构建起从技术研发到运营服务的全链路闭环,不仅为行业开辟了新路径,更成为传统出行平台不容忽视的强劲竞对。
面对这一不可逆转的技术趋势,出行平台的策略并非简单抵抗,而是“打不过,就加入”。
这催生了它们“远交近攻”的全球策略。在核心市场,它们严防死守:滴滴在中国加速自研和合作,试图主导本土Robotaxi生态;Uber在美国投资Nuro和Lucid,自建车队。
然而,在非核心的海外市场,它们的选择惊人一致:开放合作,投资最佳技术伙伴。
Uber在全球范围内与多家自动驾驶公司合作,宛如渣男养鱼,但其资本却进行了精准的区分,只对文远知行进行了公开连续增资,且布局了长期的全球性合作。双方在阿布扎比等地将车队规模扩张数倍的成功运营,让Uber确信这是一条能快速在其全球网络中复制的可靠路径。
无独有偶,东南亚巨头Grab对文远知行的数千万美元直接投资,也远超简单的技术接入。在复杂的东南亚市场,Grab选择与一位拥有七国牌照、在11国超30城拥有落地经验的伙伴深度绑定,共同优化运营和司机转型方案。这无疑是认可文远知行不仅提供技术,更提供一整套进入新市场的成熟方法论。
文远知行创始人兼CEO韩旭和Grab CEO陈炳耀
很明显,资本们正在达成共识:生态竞争力才是终极壁垒。
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资本疯狂追逐着确定性。而最大的确定性,或许就来自于一个被反复验证的、具备全球化部署能力、技术与商业双轮驱动的平台。
文远知行的股东结构正是这一投资趋势的有力证据。从底层算力的英伟达、顶级Tier 1博世,到全球出行业务的Uber与Grab,恰好构成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缩影。它所聚合的,正是驱动下一代自动驾驶商业化的核心力量:芯片算力、整车制造、出行场景与区域市场落地能力的深度融合。
这种跨领域、多枢纽的资本联合,远不止于财务投资,更是一种战略共识的体现。在行业走向规模化部署的关键阶段,一个能够将技术转化为商业运营、并具备跨区域复制能力的系统级平台才更有价值。
资本的流向,就是未来产业地图的预演。当竞争从算法优劣升级为生态体系统筹能力的高下,那些已构建起广泛联盟、实现技术、制造与运营闭环的参与者,无疑已在自动驾驶的长跑中,建立起结构性优势与难以绕开的竞争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