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壹步壹阶
 · 上海  

$普天科技(SZ002544)$ 随记:

一、假设:

1、普天后期走势依旧会保持强势和持续(可能持续性会超出想象——基于中电网通资产腾挪的空间/普天依托占据卫星产业链重要段位股东资源转型的决心/卫星与商业航天行业的奔跑速度)。

2、现在的调整只是价格最近突破27±0.2整理区间上限的正常回踩。

a、普通回调27.7-27.3区间,正常27.5以上。

b、可以继续持有。方向的话,还是先看到38.5/39附近(中途价格压力34.5±1),后面再根据盘面定。

二、小摘录——窥探中电网通在卫星产业链中重要段位(地面运控系统、卫星通信芯片、天线领域等等)价值。

1、来自中电网通官网22/9/13文章介绍。

网络通信研究院:大国重器,砥砺前行 | 七秩芳华

网络通信研究院始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电信技术研究院,是我国军事电子技术研究开发的种子和摇篮,也是卫星通信、散射通信和微波接力通信等通信事业的奠基石、发源地。经过70年的发展和壮大,现已成为我国电子信息领域专业覆盖面最广、综合性最强的骨干研究院。负责我国通信卫星70%以上运控系统研制,建成了多星、多网、多站、多域、多层的管控体系,大幅提升卫星资源和卫星网络应用效能。实现了业务测控、应用管理、决策支持在内的运控系统三大基本功能体系,以及中心、区域、机动波束三级装备体系,实现了数万地球站、数百专网和数颗卫星在线管控和资源高效利用,大幅提升网络运行效率。

2、中电网通卫星通信领域领头人孙晨华(今年再次作为两院院士增补名单被推荐人)——中国电科首席科学家、第五十四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来自中电网通官网及其它政府与传媒网站文章汇总)30多年来,她一直从事卫星通信、天地通信网络融合方向系统设计与研发,主持国防和国家多项“首个”“零突破”和“跨代标志”的领域重点项目,深度参与我国宽带、移动以及高轨、低轨卫星通信网络全体系研制建设,是我国卫星通信领域的带头人之一。

孙晨华团队完成了我国第一代常规透明转发器模式的宽带组网系统(我国首个多频时分多址(MF-TDMA)及频分多址(FDMA)的融合系统)研制结束了类似系统我国全部依赖引进的历史(打破国外30多年技术垄断)。孙晨华带领团队在第一代系统基础上再次创新,又花了将近8年时间,实现单网规模4倍提升,单网吞吐量16倍提升,并解决跨波束组网,以及与IP网、电话网等地面网融合难题,完成第二代宽带组网系统研制,实现了单网数千站点同时在线、百兆用户速率、15000公里站间单跳距离的能力。孙晨华团队自主创新研制宽带点对点向多点组网、单波束向多波束组网、单星向多星组网的三代系统,引领我国该领域由跟跑,到并跑,再到某些方面能够领跑世界先进水平。2009年至今,他们自主研发了二代、三代系统,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销售收入上百亿!

卫星通信领域高中低轨道同步推进。孙晨华一面带领团队申请国家有关高轨多星组网课题,承担了几十个子课题项目;一面组建队伍,在国内率先开展高动态低轨星座组网相关关键技术研究。“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她和团队在高、低轨星间、星地组网方面完成了两代技术试验系统,取得重大突破。2015年搭建的三星、六站、四网、两环境高轨星地一体演示验证环境,得到业内专家广泛好评。2017年年底,孙晨华着手低轨在轨试验系统研制。2019年6月5号,她主持的天象试验1星、2星搭载我国海上发射试验任务上天,主持设计的双星、双站、一中心、多终端、多功能在轨验证环境全面开通,国内首次实现了软件定义天基路由和高动态组网协议在轨验证,标志着我国高轨、低轨星座行业内共同关注的组网协议技术难题取得新突破,也意味着孙晨华及其团队在该方向走在了领先水平。

3、“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于2011年正式立项研制,是我国自主研制建设的第一个大容量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来着2017/06/06中电网通官网文章。

早在2008年,54所卫星移动通信团队就全面参与了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立项论证工作。“天通一号”立项后,作为民用应用系统副总师单位,54所完成了“天通一号”民用应用系统总体设计。自主研制国内第一款卫星多模基带和射频芯片,国内第一个运营级别的信关站,利用自研设备打通“天通一号“系统的第一个卫星电话。研制出了我国首个自主研发、可同时支持卫星移动、地面蜂窝和导航定位功能的SOC芯片,实现了54所卫星移动通信产业链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保持了54所在国内卫星移动通信领域的龙头地位,提升了54所在卫星移动通信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4、一个专利,如何产生数亿元效益。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文章2024/06/13。

2024年12月,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网通院”)“产研协同模式促进手机直连卫星芯片专利技术产业化”入选全国专利产业化优秀案例。202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从全国范围内遴选出10个专利产业化优秀案例,供各类主体学习借鉴,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近年来,网通院突破多项关键技术,研发出我国首套自主可控、支持卫星移动通信和北斗定位的基带芯片、射频芯片以及通信模组,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基于自研核心芯片组,研制出多款卫星终端,能够满足各领域用户的应用需求。

2023年,经过专利评估评价,网通院将“一种基于SOC集成化可扩展卫星通信业务系统”(ZL201911042879.5)发明专利,许可给河北神舟卫星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舟卫通”)[——中电网通控股]使用,为手机直连卫星芯片批量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

网通院与神舟卫通协同创新,针对手机直连卫星技术开展研究,设计了新型低速卫星移动通信体制,在全球首次实现消费类手机直连卫星语音通信。截至2023年底,神舟卫通累计接到相应手机芯片订单逾千万片,累计交付1000余万片,取得经济效益数亿元。目前,以该芯片为核心的车载样品已完成研制,正在向国内头部汽车厂商进行推广。随着商业卫星移动终端不断普及,未来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值得期待。神舟卫通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5、张冬,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卫通部空间技术室副主任,负责空间交换网络工程设计、链路层体制研究及相关技术研发工作。来自2021年06月24日中电网通官网文章。

作为空间交换技术带头人,先后负责或深度参与了我国三代星载路由交换载荷的设计和研制,为推动技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我国首台组网应用的星载IP路由器研制过程中,首次实现了XX分布式交换体制,解决了IP路由在卫星通信中应用的难题;负责研制的第二代星载混合交换机,从单一平面实现了电路分组混合交换,极大降低了星载交换设备的重量功耗,为工程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持研制的第三代光电混合交换机,创新性的提出了多级交换网络架构并突破多个关键技术,极大降低了系统工程实施的复杂性,设计思路成果已应用于多个重大工程。

6、来自2020/12/4中国电子官网文章——北斗介绍。

2020年7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过程中,中国电科组织了近20多家成员单位参与了北斗专项工程,参与了100%分系统的研制建设任务,承担了近30%的卫星载荷总体、超过70%以上的运控系统、85%以上的测控系统、80%以上的地面试验支持系统和90%以上的系统测试装备,为卫星和火箭提供了多套核心设备及众多国产化关键元器件。其中运控系统、测控系统、地面实验系统、系统测试系统、部分卫星载荷方面系统都是中电网通主导。

7、中电网通39所在天线领域地位。

39所在大中型天线专业领域占据了绝对领先的地位——来自39所公众号文章/22/8/17。

39所是我国唯一的“天线与跟踪系统技术”专业化研究所,属国家一类科研单位,研制产品覆盖精密跟踪测量、通信、导航、卫星应用、射电天文及深空探测等领域,广泛应用于国防、气象、海洋、对地观测等行业。多年来,成功研制生产和交付的天线与跟踪系统装备,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达到了国内领先技术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9所研制的天线系统服务于“载人航天”、“北斗导航”、“探月工程”和“火星探测”等国家重大工程任务。

2024年国内前五大卫星移动天线供应商合计占据62.4%的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较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凭借在军用与应急通信领域的深厚积累,稳居市场首位,市场份额达19.7%。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以16.3%的份额紧随其后主要依托其在专网通信市场的渠道优势拓展天线业务。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航天五院下属企业)以14.1%的市场份额位列专注于航天器与地面站之间的移动通信天线系统。中电科航空电子有限公司与成都九洲电子信息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以7.2%与5.1%的市场份额进入前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