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放出狠话,BEST装置要在2027年底建成。 到2030年,它有望通过核聚变点亮第一盏灯。可控核聚变作为人类终极能源,2030年被普遍认为是商业化的元年。
从产业链环节看,资金投入高度分化。 磁体系统占BEST项目总投资的42.34%,预算高达2.87亿元,是核聚变装置资金投入的核心。 磁体、电源、超导带材这些环节单体金额大、技术壁垒高,是核聚变产业的核心价值区。 而真空室、包层第一壁等其他设备,则以批量化、分散化招标为主。
经过深度梳理,BEST装置供应链由16家上市公司构成。 其中10家核心公司,已经在这场能源革命中卡住了关键位置。
西部超导作为国内超导领域龙头,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45T磁场系统独家供货商。 今年三季度,他们新签BEST低温超导线材订单1.5亿元,产能再扩200吨,全年聚变订单有望突破4亿元。
永鼎股份专注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他们的产品磁通钉扎强度达到国际标准3倍,价格只有国外产品的六成。 2025年上半年,公司超导带材产能约2000公里,未来2-3年内计划进一步扩充至2万公里。 独供“洪荒70”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显示其技术实力。
精达股份参股的上海超导,能批量年产千公里以上高温超导带材。 上海超导中标HL-4聚变装置全部订单,金额约16亿元,2025-2027年分批交付。 这让精达股份在高温超导材料领域占据重要位置。
安泰科技是全球唯一能量产ITER级全钨复合偏滤器的企业。 2025年,公司在可控核聚变领域新增订单超3亿元,市占率高达80%。 子公司安泰中科为BEST项目研制了钨铜复合片,助力我国人造太阳创下亿度百秒世界纪录。
合锻智能掌握了全球少数能实现聚变堆真空室整体成型与焊接的技术。 2024年上半年,公司中标聚变新能发包的BEST真空室扇区项目,金额2.09亿元。 2025年5月,已完成BEST真空室首批重力支撑交付,2.1亿元在手订单将在年底前全部落地。
上海电气从材料到系统全面布局,覆盖超导磁体系统、真空室、冷屏、线圈盒等核心部件。 公司成功交付全球首台ITER项目磁体冷态测试杜瓦,还将交付CRAFT项目、BEST项目等多个主机系统核心部件。 在磁体、特种不锈钢等领域打破国际记录。
国光电气是国内唯一具备聚变堆真空室、偏滤器全链条制造能力的企业,市占率超60%。 公司为ITER提供偏滤器、屏蔽模块热氦检漏设备等产品,其极限真空度达10⁻⁹Pa的核级真空设备已实现进口替代。
东方钽业参股的西材院是国内唯一的铍材研究和生产基地。 西材院参与ITER计划,研制的热压ITER铍材已通过认证。 2025年,公司铌材产能提升至200吨,可全面覆盖ITER项目需求。
厦门钨业是国内首家具备核聚变装置用ITER偏滤器钨探针组件研发和生产能力的企业。 从材料纯化、钎焊连接到精密成型,公司是全球唯一通过ITER全套技术认证的企业。产品满足EAST、ITER等不同磁约束聚变装置的高标准需求。
旭光电子承接可控核聚变工程配套研制的兆瓦级电子管产品,填补了国内在兆瓦级四极管领域的技术空白。全球仅三家企业掌握相关技术,产品参数覆盖0.1MHz-1000MHz频率、1KW-1MW功率范围,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