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06862)$ $阿里巴巴-W(09988)$ $贵州茅台(SH600519)$
个人观点下的新消费定义与海底捞的融合实践
在餐饮行业面临寒冬挑战的背景下,新消费模式正成为破局的关键。新消费是指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依托数字化技术、场景创新、情感联结等要素,重构消费体验与商业价值的消费形态。其核心特征体现在即时零售、下沉市场与新线城市增量挖掘、情绪价值服务与IP类消费、场景化与多功能消费、AI与新奇特体验五大维度,而海底捞正是通过深度融入这些趋势,成为新消费时代的引领者。
即时零售方面,海底捞突破传统堂食边界,全面布局“外卖+即时配送”体系。依托数字化平台,消费者可通过APP或第三方平台下单,实现火锅食材、预制菜及配套用品的30分钟极速送达。例如,海底捞推出“火锅外送欢乐宴”服务,搭配定制锅具与智能加热设备,将火锅体验延伸至家庭场景,下饭菜/冒菜、拌饭、甜品/开始测试中等等满足消费者对“即时满足”的需求,同时借助美团、京东到家等平台扩大覆盖范围,抢占即时零售市场份额。
下沉市场与新线城市的拓展中,海底捞精准捕捉低线城市消费升级潜力。通过灵活选址策略,在三四线城市开设“轻量化”门店,优化成本结构,推出性价比套餐,如“校园火锅”针对学生群体定制优惠菜单。同时,借助供应链优势,将新鲜食材与标准化服务下沉至乡镇市场,以“品质平权”理念满足新线城市消费者对品牌与体验的双重追求。
情绪价值与IP消费是海底捞的核心竞争力。其服务设计始终围绕情感共鸣展开:从“生日惊喜派对”到“分手套餐”的仪式化服务,精准捕捉消费者情绪痛点;联名《长安的荔枝》、阴阳师等热门IP,推出限定主题套餐与周边产品,将文化IP转化为消费驱动力。例如,与《长安的荔枝》联名期间,门店推出古风场景布置与特色菜品,社交媒体曝光量突破百万,实现流量与销量的双重爆发。
场景化与多功能消费的打造上,海底捞突破单一餐饮功能,构建多元体验空间。部分门店引入“露营火锅”“星空泡泡屋”等沉浸式场景,融合餐饮、娱乐与社交需求;针对大学生推出“校园火锅店”,亲子体验店、宠物主题店、未来感新概念店、叠加自习区与电竞设备,打造复合型消费场景。此外,企业园区店、夜市外摆摊位等创新业态,进一步拓展了服务边界,满足差异化场景需求。
AI与新奇体验的应用则彰显海底捞的技术前瞻性。智能点餐系统、机器人传菜、AI情感分析等技术的引入,提升服务效率与个性化体验。例如,通过AI分析顾客反馈数据,海底捞可快速迭代菜品与服务;智能厨房设备实现精准温控与菜品标准化,保障品质稳定性。同时,虚拟现实(VR)互动、智能调料机等“黑科技”设备的应用,为消费者带来新奇体验,强化品牌科技感标签。
综上所述,海底捞以新消费趋势为指引,通过即时零售拓展边界、下沉市场挖掘增量、情绪价值深化联结、场景创新提升粘性、AI技术赋能体验,构建了“产品+服务+场景+技术”四位一体的新消费生态。这种深度融合不仅助力其穿越行业寒冬,更塑造了可持续增长的新范式,成为新消费时代的标杆案例。
在餐饮行业的寒冬中,海底捞依然展现出惊人的韧性。2025年上半年,尽管营收同比微降3.7%至207.03亿元,净利润下降13.7%至17.55亿元,但其背后的结构性变化更值得关注。
“红石榴计划”孵化的多品牌业务收入激增227%,外卖业务增长近60%,加盟业务收入暴增47倍。更为关键的是,海底捞会员人数已突破2亿大关,这一数字几乎相当于意大利、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三国人口的总和。
本文将深入分析海底捞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生存之道,解读其如何通过多品牌战略、场景化转型和企业文化构建,从一家火锅连锁企业蜕变为快乐生活服务平台。
---
01 行业寒冬:火锅市场的生存考验
2025年的中国餐饮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供给侧改革。红餐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11月至2025年2月,中国火锅门店数从超52万家下跌至约47万家,跌幅约10%,行业淘汰赛加剧。
海底捞作为行业领军企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环境影响。2025年上半年,海底捞整体翻台率从去年同期的4.2次/天降至3.8次/天,客流量也有所减少。
然而,在这一轮行业调整中,海底捞展现出与其他品牌不同的生存策略。与巴奴聚焦高端市场、呷哺呷哺退守平价市场的策略不同,海底捞选择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战略布局。
海底捞首席执行官苟轶群在业绩会上指出:“虽然2025年餐饮行业竞争激烈,但我们仍看到有一些品牌能逆势增长。消费者越来越追求极致性价比、差异化、个性化以及情绪价值等。”
行业寒冬正在检验企业的真正成色。那些依靠资本补贴、盲目扩张的品牌纷纷退场,而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则借此机会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海底捞正通过多品牌战略和数字化升级,在这场行业大考中寻找新的增长路径。
02 会员经济:2亿会员的生态价值远比低估
海底捞最令人艳羡的资产是其庞大的会员体系。截至2025年6月底,海底捞会员人数已突破2亿。这一数字不仅在中国餐饮行业绝无仅有,即使放在全球零售领域也极为罕见。
会员贡献与黏性
2025年上半年,海底捞会员贡献了堂食收入的85%以上,这一比例在行业内堪称惊人。高会员贡献率意味着稳定的客源基础和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在消费环境波动的情况下,会员消费的稳定性为企业提供了业绩压舱石。
海底捞会员不仅是消费者,更是品牌参与者和共建者。通过独特的会员权益设计和互动机制,海底捞将会员转化为品牌的忠实拥趸。会员体系为海底捞提供了直接触达消费者的渠道,减少了对第三方平台的依赖。
数据驱动的精准营销
海底捞的数字化中台系统已实现全品牌会员数据打通,为精准营销提供了基础。通过用户画像分析,海底捞可以精准推送个性化产品和服务,如针对“一人食”场景的“下饭火锅菜”等新品快速占据外卖收入的“半壁江山”。
智能中台系统覆盖顾客服务、员工管理、产品研发、品牌营销、拓店选址等方面,将会员数据转化为业务洞察。这一系统不仅服务于海底捞主品牌,还将为“红石榴计划”中的多品牌赋能,最终打造一个餐饮生态智能中台体系。
会员生态的延伸价值
海底捞将会员权益延伸到旅游、交通出行等领域,通过异业合作扩大会员权益范围。这种跨界合作不仅提升了会员黏性,还为海底捞打开了新的收入来源。
更为重要的是,海底捞会员体系正成为其多品牌战略的流量入口。红石榴计划下的新品牌超过30%的客源来自海底捞会员导流,这种起点优势是其他餐饮品牌难以企及的。
2亿会员不仅是海底捞今天的护城河,更是其明天多元化的基石。随着多品牌战略的深入推进,会员体系的价值将进一步放大。
03 场景化转型:重新定义餐饮空间
海底捞正在进行的不是简单的门店改造,而是一场深刻的“场景革命”。其核心是从单一的火锅用餐场景向多元化的快乐生活平台转型。
“千店千面”的策略
海底捞推出“不一样的海底捞”计划,通过区域化上新和多元消费场景打造,实现“千店千面”的丰富体验感。在山东,超70家海底捞火锅店推出春季区域限定新菜单,主打“鲈鱼汤三鲜火锅”及多款时令食材。在湖北区域,海底捞则推出“樱花季菜单”,以樱花粉面、桃桃樱花冰酿等创意新品,营造出繁花似锦的用餐氛围。
这种区域化策略让海底捞更好地融入当地市场,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不再是标准化的大规模复制,而是标准化与本地化的有机结合。
夜间经济与休闲社交场景
海底捞加快布局夜间生态,推出特色产品和服务,丰富夜宵时段用餐体验。截至2025年6月底,夜宵场景主题店已改造近30家。
“焰请烤肉铺子”是夜间经济场景拓展的典型案例。该品牌创新性地融合了“烤肉+洗头+夜间酒吧”复合模式,提供6.99元洗发服务,晚八点后推出驻唱、DJ打碟等夜场活动,成为城市消费新地标。
鲜切工坊与产品场景化
海底捞“鲜切工坊”系列门店结合各地消费者饮食偏好,打造“鲜切牛肉工坊”“海鲜工坊”“鲜切鸡肉工坊”等主题店。截至2025年上半年,主打鲜切鲜活产品的标准版主题店已营业超过50家。
这种产品场景化策略将食材展示、加工和用餐体验融为一体,满足了消费者对食材新鲜度和用餐体验感的双重需求。
亲子与社区场景
海底捞全国首家儿童乐园店成为家庭消费的新热点。该店不仅设有专门的儿童活动区,还推出亲子DIY项目、儿童营养菜单,将火锅用餐转变为家庭娱乐活动。
社区店是海底捞场景化转型的另一方向。北京首家社区店以轻量化布局和全时段运营模式,为居民打造“家门口的欢乐食堂”,进一步贴近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圈。
04 红石榴计划:从火锅品牌到快乐生活平台
海底捞于2024年推出的“红石榴计划”正成为其转型为快乐生活平台的关键战略。截至2025年6月30日,海底捞已运营“焰请烤肉铺子”、“从前印巷”、“小嗨爱炸”等14个餐饮品牌,共计126家餐厅。
多品牌战略的加速推进
2025年上半年,“红石榴计划”孵化的品牌收入达5.97亿元,同比增长227.0%,成为海底捞增长最快的业务板块。其中,“焰请烤肉铺子”表现尤为突出,在期间内新开46家,门店数量达到70家。
海底捞对“红石榴计划”进行了优化,在内部创业个人出资之外,新增了通过收购引入外部优秀创业品牌的机制。近期收购人均消费约60元的平价小火锅品牌“举高高”,就是这一战略调整的体现。
内部创业与赛马机制
海底捞允许员工在运营主品牌门店的同时参与新品牌创业,通过“赛马机制”激活个体创造力。在内部,海底捞通过放宽创业门槛、修订完善创业制度、制定引入外部优秀品牌的激励机制,加速创业品牌的布局。
同时,海底捞整合供应链和物业资源、共享人才体系、打通会员系统、强化中台建设,做到资源高效协同,最终实现多品牌发展的战略目标。
全产业链闭合服务优势
海底捞的多品牌战略之所以能够高效推进,核心在于其构建的“全产业链闭合服务”体系。从供应链到数字化中台,从人才培养到资本运作,海底捞的生态链优势形成了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
蜀海供应链作为海底捞的核心供应链企业,已整合大量餐饮品牌的采购需求,为多品牌扩张提供坚实基础。数字化中台则将管理经验沉淀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为多品牌赋能。
05 企业文化:双手改变命运的价值观
海底捞的成功深层次源于其独特的企业文化。从1994年四川简阳的四张桌子起步,海底捞始终秉承“双手改变命运”的企业精神。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海底捞创始人张勇曾言:“我连炒料都不会,火锅味道很一般,想要生存下去只能态度好点,客人要什么速度快点,有什么不满意多赔笑脸。” 这种对服务的重视成为了海底捞文化的基因。
在海底捞,普通员工有给顾客免单的权力。这种授权基于深厚的信任文化,正如管理专家所言:“只给吃不给爱是对待畜生,只给爱不给尊重是对待宠物。人只给吃和爱还不够,还需要尊重。”
公平公正的晋升机制
海底捞为员工设计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公司现有的管理人员几乎全部是从服务员、传菜员等最基层的岗位做起。这种“从内部培养”的机制为员工提供了公平的晋升机会。
海底捞对干部的考核非常严格,除了业务指标外,还包括创新、员工激情、顾客满意度、后备干部的培养等多维度指标。优秀店长的产生不跟他所管理店的命运成正比,评选优秀店长不看赚了多少钱,看的是员工激情,顾客满意度和后备干部的培养。
家文化的温暖与关怀
海底捞注重营造家文化的工作环境。1995年,当时只有18岁的杨小丽入职海底捞当服务员,家中遇到困难时,张勇主动帮助她渡过难关,杨小丽表示“从此,我就把海底捞当家了”,后来成为海底捞发展的重要成员。
这种家文化体现在对员工关怀的方方面面。海底捞为员工提供良好的住宿条件、亲情化的管理制度,以及乐心计划心理关怀、亲子和父母补贴等福利,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06 管理哲学:儒法道三家的融合应用
海底捞的管理哲学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形成了独特的管理体系。有管理专家将海底捞的管理总结为:“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儒、法、道三家之长:儒家之仁,使一线员工找到了自尊;法家之术,让公司强势而富有权谋;道家之无为,给一线员工足够的权限。”
儒家之仁:仁爱管理与员工尊严
海底捞深得儒家“仁爱”思想精髓,真正践行“把员工当人看”的管理理念。公司不仅满足员工的基本物质需求,更给予爱和尊重。
在海底捞,员工被称为“家人”,这种称呼不仅仅是形式,更是实质性的关怀。公司关注员工的成长与发展,为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这种仁爱管理激发了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法家之术:制度标准化与严格考核
尽管强调人性化管理,海底捞在关键环节严格执行标准化和制度化。供应链管理、食品安全、基础服务流程等都有明确规范和标准,体现法家“循名责实”的思想。
海底捞对干部实行严格考核,考核内容涵盖多个项目,除了业务指标外,还包括创新、员工激情、顾客满意度、后备干部的培养等。这种全面考核体系确保了管理质量的一致性。
道家之无为:授权与自组织管理
海底捞最具特色的是其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公司给予一线员工足够的权限,让他们能够现场解决顾客问题,包括免单权等。
这种授权管理基于信任,海底捞相信“人被信任,才会有责任感;人有了责任感,就没有做不好的事”。在海底捞,普通员工不但可以给顾客多加一个菜,顾客觉得菜份量不够多送一点菜,甚至可以先斩后奏地给客人免单。
三家融合的协同效应
儒法道三家的融合应用,使海底捞形成了独特的管理模式。儒家之仁为组织注入温度,法家之术为运营提供规范,道家之无为为创新留出空间。
这种管理模式既不是纯粹的西式标准化管理,也不是传统的中式人情化管理,而是刚柔并济、规范与灵活并存的协同体系。它使海底捞在保持服务一致性的同时,又能激发一线员工的创造力和主动性。
07 数字化赋能:智能中台重构餐饮生态
海底捞正通过数字化技术重构其运营逻辑,构建面向未来的智能餐饮生态。智能中台系统成为支撑多品牌战略与场景创新的关键底座。 这是提升经营质量和净利率的关键。
数字化运营的全场景覆盖
海底捞智能中台系统已覆盖顾客服务、员工管理、产品研发、品牌营销、拓店选址等方面。这一系统将过往优秀的管理经验沉淀,形成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通过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流程,为现有品牌和品类赋能。
在顾客服务层面,数字化工具帮助海底捞更好地理解消费者需求,实现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在员工管理方面,智能中台有效为门店员工减负,降低管理难度,提升门店决策效率和质量。
外卖业务的数字化创新
外卖业务成为海底捞数字化实践的重要场景。除传统火锅外卖外,海底捞通过用户画像分析精准推送“一人食”产品,下饭火锅菜等新品快速占据外卖收入“半壁江山”。
目前,海底捞“外卖超级厨房”项目已进入测试阶段,旨在通过中央厨房智能化改造提升产能。卫星店模式则依托消费热力图动态优化配送网络,进一步释放外卖业务潜力。
供应链数字化
海底捞的数字化建设延伸至供应链环节。通过数字化技术,海底捞优化食材采购、库存管理和物流配送流程,提升整体供应链效率。
蜀海供应链已建立覆盖全国90%城市的仓配网络,仓储运营总面积超48万平方米。这一网络不仅服务海底捞门店,还支持红石榴计划下的多品牌业务,实现资源的高效协同。
08 未来展望:海底捞的破局之路
面对餐饮行业的深度调整,海底捞正在探索一条独特的破局之路。基于当前战略布局和业务进展,我们可以对其未来发展做出以下展望:
短期修复与长期增长并存
2025年下半年,海底捞将继续进行门店网络优化,动态采纳“啄木鸟计划”,关闭经营不达预期的门店,同时在新兴市场审慎扩张。随着门店结构优化和消费环境逐步回暖,同店销售有望企稳回升。
长期来看,海底捞的增长将更多来自新业务贡献。外卖业务、红石榴计划和加盟业务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逐步提升在总收入中的占比,成为海底捞的第二增长曲线。
平台化战略的深化
海底捞正从单一火锅品牌向餐饮生态系统转型。未来,海底捞可能进一步开放其供应链、数字化和管理系统,为行业提供赋能服务。
红石榴计划将进一步完善内部创业和外部收购双轮驱动机制,通过持续的品牌创新和模式迭代,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和影响力。
全球化与本地化结合
海底捞将继续推进全球化战略,但方式可能更加灵活多样。通过主品牌+多品牌组合的方式,海底捞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市场的消费需求。
在本地化方面,海底捞将深化“千店千面”策略,通过区域化产品和场景创新,增强本地消费者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
海底捞将继续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公司在2023年已解决17.9万余人就业,并在甘孜、阿坝、凉山及成都等地采购农产品达到14.8亿元,支持乡村振兴。
未来,海底捞将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和质量管理,推动绿色低碳运营,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树立标杆。
---
海底捞的真正护城河不在于其火锅味道或服务形式,而在于其激发13万员工创造力的组织机制,以及拥抱变化的创新能力。从狼性奋斗到柔性生存,海底捞正在餐饮行业寒冬中展示着头部企业的转型智慧。
风险提示:
尽管海底捞在转型引领新消费,但仍需关注以下风险点:
1. 战略执行风险:多品牌扩张对组织能力提出极高要求,"红石榴计划"旗下14个品牌的管理复杂度可能超出预期,存在资源分散风险。
注意跟踪旗下品牌的大众点评的评分和真实客户反馈,从而判断单品牌的可复制性和规模化的天花板。
2. 核心业务疲软:翻台率已从高峰期5.0次/天降至3.8次/天,若未能有效止跌,将持续拖累整体业绩。2025年上半年营收下滑3.7%显示主品牌复苏仍需时间。
注意观察和跟踪不同场景店铺的转型和1/2城市的翻台率和真实排队情况。
3. 成本压力持续:原材料成本占营收比重升至39.8%,员工成本占比达33.8%,在消费降级背景下难以通过提价转嫁。
注意观察成本占比的原因以及持续性,是市场导向还是竞争导向,成本上涨的主因来自于外部还是内部。
4. 加盟管理挑战:加盟店快速扩张至41家,若品控标准化执行不到位,可能对品牌形象造成反噬。
目前加盟采用的托管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下的服务有没有统一性+品牌体验的一致性。
5. 行业竞争加剧:火锅赛道入局者众多,新兴品牌通过价格战抢占市场,可能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总结注意点:短期关注翻台率企稳信号及加盟店经营质量,中长期需验证外卖增长+多品牌战略的可持续性。当前估值已反映部分悲观预期,但业绩拐点仍需等待更具说服力的数据验证。
行业寒冬是检验企业成色的试金石。当潮水退去,海底捞正通过多品牌战略和组织变革,为自己筑起一道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最后说一句我非常相信的一句话,也在过去多次被验证的一句话:伟大企业的短期困境将是绝佳的投资机会。
陪伴企业成长或许是价值投资中的乐趣,也或许是交易中最难做到持有的前提条件。
因为伟大,所以相信。因为相信,所以见证更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