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电(SH601985)$ $中国广核(SZ003816)$ $有色金属ETF(SH512400)$
中国核电股价自去年7月触及12元高位后持续下行,这一走势与市场整体表现形成明显背离,电价波动是主导这一趋势的核心因素,而其背后折射的是电力市场供需格局的深刻变化。
电力市场从长期紧缺到阶段性过剩的转变,堪称中国制造业“内卷”现象的极致体现。过去电力供应始终处于紧张状态,而如今在多重因素叠加下,过剩格局已然形成。供给端的爆发式增长是首要推手,房地产投资拉动效应减弱后,电力能源项目成为各地重点布局的投资抓手,从新能源到传统能源的供给能力持续扩张。与此同时,需求端增长相对放缓,供需失衡引发的“内卷”直接传导至价格层面,以广东、浙江为代表的核电大省电价已出现明显下调,且短期仍存下行压力。
电价下跌的背后,是供给冲击、改革推进与成本变动的三重驱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的纵深推进,使得电力市场化改革全面铺开,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充分释放,但也在供需失衡的背景下加剧了价格竞争 。煤炭价格的大幅回落进一步压低了电力成本基准,部分火电企业以价换量的策略对核电电价形成间接冲击,而新能源发电的低价竞争更使得电力市场价格中枢持续下移 。这种价格下行并非良性调整,其负面影响已渗透至企业经营与系统安全两个维度。
对企业而言,电价下跌直接损伤经营效率与投资积极性。电力行业的核心投资主体多为央企、国企,持续的低价环境导致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整个行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值得注意的是,电价下跌的负面影响已引发行业与国家层面的高度关注,政策信号正在逐步释放。在2025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崇礼)论坛上,两大电网与主要发电企业负责人悉数发声,虽多聚焦于技术创新与系统构建,但字里行间均指向电价下跌对行业的伤害,认为这一问题已成为制约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 。更具标志性的是,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在企业座谈会上明确提出“稳电价、稳煤价、反内卷”的要求,强调要坚决抵制恶性竞争,引导行业良性发展 。这一系列信号表明,电价过度下跌的局面已被纳入政策调控视野。
尽管政策层面已释放积极信号,但电价回升与核电发展环境改善仍需时间。当前电力市场的核心矛盾在于,投资拉动的惯性与内需不足的现实形成两难:一方面,电力项目投资仍在持续,供给端收缩缺乏现实条件;另一方面,新的需求增长点尚未完全形成,市场消化过剩产能需要过程。因此,即便国家能源局后续可能出台配套政策,短期内也难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电价大幅反弹的可能性较低,大概率将处于低位震荡调整阶段。
对于中国核电而言,短期承压与长期向好的格局并存。其核心核电业务仍保持稳健增长,2025年上半年发电量同比增长12%至998.6亿度,利润同步增长9.5%,19台在建及待建机组更提供了长期增长动能。但电价波动带来的盈利压力短期内难以完全缓解,新能源业务的阶段性投入也进一步拖累了业绩表现。这意味着投资者对中国核电的短期预期不宜过高,需密切关注政策落地节奏——包括电价机制完善、“反内卷”措施实施以及新型电力系统配套政策等。我一个月前已经把大部分中国核电换成了铝、铜等有色金属股,但一直在关注中国核电,等待政策调整带来的价值提升机会。
总体来看,电力市场“内卷”带来的电价下行压力已触达政策底线,进一步大幅下跌的空间有限,但政策传导至市场基本面的过程仍需耐心等待。中国核电的投资价值将逐步回归其核心竞争力:稳定的发电能力、清洁低碳的属性以及长期机组投产带来的增长确定性。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调整中,密切跟踪电价走势与政策动态,以求在行业环境改善的前期能够再次介入中国核电这支积极成长的优质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