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被全国的双边网络效应商业模式所吸引,决定打开看下运满满这家公司,越深入去了解这个行业,越发现对个人投资者来说不甚友好,几乎不建议任何个人投资者把这类公司纳入自己的"能力圈",主要有几点原因:
1. To B商业模式体感很弱:和大部分消费品公司或者互联网公司不同,运满满是B to B(货主和司机)的商业模式,个人投资者往往不是业内人士,不具备从业者的一线体感,如果没有跑过物流园区、跟过车、访谈过足够多的司机和货主,你甚至都不清楚这种平台的竞争对手到底是谁,对手的优势又是什么。公司管理层说线上平台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所以货运匹配线上化率会越来越高,真的是这样吗?如果货主说我不差这点钱,但我就是讨厌每一批货都和不同的司机砍价、对车型尺寸、装卸时间,我的时间更宝贵,所以我就爱找熟悉的专线物流公司去合作,贵点也接受,你还会觉得线上平台一定是未来吗?
2. 关键信息获取难度高:公司的财报、季报所透露的信息并不足够让投资人抓住业务的本质。这公司获取历史每次业绩会的逐字稿已经颇有难度了,纯个人投资人已经倒在这一步了。更何况每次业绩会之后的分析师小会更为关键,因为参会者更少,管理层会给出更多维度的业务细分数字,如果没有这些“非公开”信息,对业务的定性可能会有巨大偏差。
举例来说,管理层从2023年开始停止给出GTV(运费交易总额)的数字,只看23-25年货主和订单量的增长,确实非常靓丽,年化增速在25%以上,但ASP从23年开始其实逐年也在加速下滑,21-22年单票ASP在2000元上下,管理层在小会中披露,23年ASP已经降到1560元,25年降至1400元,如果ASP下降程度如此之高,那是不是Take rate的提升效果就没那么显著了?
为什么ASP会下降这么多?因为货运零担化是未来的趋势,货主小单快反可以降低库存水平,减少资金占用,只要物流条件允许,发零担而不是整车目前看是未来的一大趋势。满帮平台大量新增订单是零担需求,需要司机同方向多次配货填满一辆车,才能一趟运输赚足够多的钱。零担ASP只有500-600元,25年订单量占比达25%,订单增速远超整车的10%,还有同城的订单需求增长也很快,25年占订单量25%,但是同城ASP只有140元。以上这些拆分,这些数字,SEC的文件是不会告诉你的,你只能看到25%的订单量增速,但订单的“质”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对公司利润的影响也完全不同。
机构投资者,在获取上述所有资料的前提下,还会和公司管理层约1v1的小会,获取更详细的数据拆分,回港二次上市的可行性评价等关键信息,公司的信息沟通机制并没有错,90%以上的上市公司也都是这样做的,即经常给机构投资人开小会。但鉴于满帮披露的基础信息实在有限,且业务还处于剧烈的转型期(整车零担化),个人投资者对业务体感又不强,所以与机构投资者的信息差劣势会被进一步放大。
3. 主要竞争对手是另一家非上市公司:看似强大的全国层面双边网络效应,在货主和司机的眼中并非如此,抖音打开大量司机在询问“运满满和货拉拉哪个平台更好?”“能否同时在两个平台接单?”。还有不少攻略教司机如何躲避平台监管,在两个平台同时接单。这些内容都指向公司并非是无竞争状态,货拉拉占据线上同城货运60%以上份额,满帮占据跨城货运50%以上份额,但双方都在向对方的领地进攻。
满帮:凭借跨城的400w司机和300w货主网络,发展出了跨城零担业务和同城货运业务(可以理解为一辆4米2车装不满即零担),而4米2货车是货拉拉司机最常见车型之一,这两项业务已经和货拉拉展开充分竞争。跨城零担满帮应该还有较大优势,同城货运满帮作为后来者,也在积极进攻,目前单量大概是货拉拉的1/10,也排在快狗、滴滴货运之后。
货拉拉:凭借1000w的同城货主网络,顺应货主的天然需求,发展出了跨城零担业务和跨城整车业务。货拉拉目前在跨城业务的单量大概是满帮的1/10。优势是货主覆盖数量是满帮的3x,劣势是中重卡的司机覆盖度不如满帮。
未来线上货运匹配的市场格局会如何演变我还不能够下定论,随着零担需求的激增,满帮从“大车跨城”介入到“小车跨城",货拉拉从“小车同城”介入到“小车跨城”,双方的竞争可能比我们投资人想象的更为激烈。因为货拉拉仍是一家非上市公司,招股书内容不够更新也不够充分,若不能很好判断这点,也构成了投资的一大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