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满满—投资分析(二)社会基础设施的觉悟_20250913

用户头像
Water价投派
 · 上海  

上一篇提到了,运满满这样一家信息披露不完整,且商业模式和日常生活相距甚远的公司,其实想纳入“能力圈”是更加艰难的一件事。之前看其他公司的经验,哪怕是信息披露完整,调研方便,有消费者体感的公司,到真正觉得自己“懂了”那一天,也得花费数月的心血,更何况满帮这家信息获取极其受限的公司。好在我身边有朋友已经投入数月辛劳,去调研这家企业,我站在他人的肩膀上研究,事半功倍。

这篇主要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运满满信息披露能省就省,管理层小会沟通高价值信息,大会反而遮遮掩掩?如果结合国内类似的商业模式去看,不难发现,这是运满满作为垄断地位的物流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在国内环境下生存的一种选择,谨慎,低调,克制,如履薄冰。

国内民营企业的发展史不过四五十年,至今大部分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都是国有企业,其中不乏最顶级的商业模式,包括但不限于电信、高速公路、能源发电等,背后都指向一个词:垄断,正是因为这类商业模式过于强大,是社会基础服务设施的提供商,且没有竞争还有极强的提价权,所以在各个国家都会遇到严格的监管,限制其盈利能力上限,逐渐其投资回报会更接近债券类资产,稳定但不会太高,资本市场称其为“公共事业”公司。

而到了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孕育了另一批顶级商业模式的企业,逐渐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下的基础设施提供商,我们称之为"互联网公司",大多具备最强护城河即网络效应。这些互联网公司发展至今,我将其依照“公共事业”属性和“体验娱乐"属性,又可划分成两派,前者我判断长期会更接近公共事业公司的投资收益,而后者暂时还未引起上面对盈利能力的限制。

“公共事业型"平台:旨在满足消费者衣食住行的基本生存环境,满足促进社会生产要素流通的基本功能。代表平台包括微信(通讯),美团(食),贝壳(住),滴滴(行),货拉拉(物流),满帮(物流)。“体验娱乐型”平台则包括抖音、快手、视频号、小红书、b站携程等。还有一类平台介于两者之间,即电商平台,以后有机会再展开。

公共事业型平台的抽佣,站在平台角度,是为了促进自己提供更好的匹配服务、覆盖自身运营成本;站在匹配双方的角度,抽佣是给中介的“介绍费”;站在监管角度,合理的抽佣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但过高的抽佣则会增加社会的“摩擦成本”,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所以这类平台及其投资人一定要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多高的抽佣才是合理的?我认为,这个答案在你我的能力圈之外。但反过来,越低的抽佣则一定风险越低,比如免费的微信从“摩擦成本”角度看没有风险。

1. 美团:每单外卖平台利润1元既是公司制定的目标,也是目前被允许的盈利空间,未来能否提升至2元?建议投资人不要揣测提升空间的上限。

2. 滴滴:专车每单平台抽佣和司机净利润(扣除油费)的比值已经接近1:2,各地也发生过司机罢工等行为。未来能否继续提高抽佣率?相信上面会更乐意看到司机多赚一些,或者乘客少付一些。目前滴滴仍是粉单市场公司,能否回归主板或者回港上市仍没有定数,可能和其公共事业型平台的社会责任觉悟高度相关。

3. 货拉拉:同城货运占据垄断地位,因为平台抽佣率过高,也发生过司机罢工抗议现象,这也许也解释了为何公司多次提交招股书,却仍未能港股上市。

4. 满帮:看到同行一个多次上市未遂,一个常年挂在粉单,如果你是满帮的管理层,你会如何运营这家"社会基础设施服务平台"?强大的市场地位也带来了同等分量的社会责任,管理层在经过21年停止新用户注册的整改后想必已经充分具备履行社会责任的觉悟,对待take rate的提升一定会愈加谨慎,所以在外沟通上也宁可少说,多说多错。

虽然竞争优势强大的“公共事业型”平台会更吸引监管的注意力,但我依然坚信,充分的市场调节和少量的有形干预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最优路线。企业家和投资人在平台创立早期都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很多至今未收回投资回报,这些平台未来的出路,盈利能力,也都承载了国资、内资和外资投资人的期望,在我们未来坚定市场经济的道路下,企业家和投资人的信心对经济发展也一样至关重要。

最后想引用李录的一句话收尾,自由市场经济把人们想赚钱的“私欲”引导至能创造社会价值的商业创造中,是3.0时代最伟大的制度发明。商业就是一种最大的慈善。

先说这么多,下一篇会分析满帮所处的物流行业身位,以及投资的回报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