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满帮的研究难度是90分,滴滴就只有40分,满帮需要弄清楚公路货运90%没有线上化的订单都是什么,未来又该如何演变。而滴滴已经占据共享出行匹配市场>70%的份额,作为大家日常使用的处于垄断地位的网络效应平台,体感鲜明,只需判断未来共享出行需求是否会持续提升,以及take rate能否持续提升即可。25年预计滴滴平台国内出行日单量在3700w,ASP 24元,GTV约3200亿RMB,GTV增速管理层指引8-10%。
(冷知识:滴滴平台25年GTV竟然和满帮非常接近,皆是3200亿)。
共享出行订单量:相较于私家车出行,体验接近但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解决城市内停车位不足的问题,相较于公共交通则是消费升级的体验,未来10年订单量大概率会稳中有升。滴滴目前一线城市5-10% 订单量增速,二线10%,三线及以下还有15%+。
Take rate:以乘客每单支付金额100元来看,2.5%增值税,司机分走76-77%,平台take rate 20-21%,相较于Uber同口径的29%,仍有一定的距离。在平台抽成中,目前10%被以各种券的形式返还给乘客,剩余总部开支在6%,所以25Q2的运营利润率(运营利润/GTV)在4.3%。同口径Uber在8-9%。未来滴滴就算不提20-21%的司机take rate,也可以在10%的用户补贴侧有一定的降低自由度,以及总部开支随着订单量提升会有持续的经营杠杆释放,所以保守来看2030年运营利润率提升至5-6%是可以预期的。
目前市场电车化趋势下,司机侧的每公里电费和购车成本都在下降,其实过去3年到手的收入是在提升的。未来如果中国重回温和通胀的经济局面,则单均价格(ASP)还有提升空间。所以总体来看,滴滴国内业务的净利润未来5-10年持续增长的确定性是很高的,这种确定性,已经胜过95%的上市公司了。究其原因,还是网络效应主导下的无竞争商业模式。
自动驾驶的影响有限:1. 对司机群体就业冲击较大,所以国内只会是小心翼翼地渗透,未来5-10年都难以想象robotaxi能占据显著的订单量比例。2. 遥远的未来,自动驾驶算法平台、整车制造厂、订单匹配平台都会有自己合理的利润分配,而前两者如果竞争格局都是分散的,则不会出现强势的上游挤占平台利润。订单匹配平台,滴滴&高德依然会处于主导地位。
至2030年投资收益(速算):25年3200亿国内GTV,平均3.7%运营利润率,模拟15%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后净利润100亿。2030年GTV按7%年化增速(订单量6%+ASP1%)达4500亿RMB,运营利润率5%,税后净利润192亿,给20x PE,国内出行业务3800亿RMB,账上净现金880亿(5年净利润都堆账上),市值4700亿,当前市值2400亿,5年年化15%。
上述估算偏保守,依然能给到年化15%的收益率预期,看似是很不错的投资,但我们不能忽略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即滴滴的管理层能力。从历史上来看,滴滴的管理层有价值毁灭的风险,体现为较大的个人ego和相对短视、投机取巧的行事作风:
1. 20年6月上线,22年3月关停的橙心优选社区团购业务,烧掉200亿RMB。与主营业务毫无协同性,为了扩张自己的“帝国版图”。
2. 21年6月未经上层允许怀侥幸心理上市美股,随后经历被数据审查、app下架、主动退市等一系列行为。
不过从战略规划上看,过去三年已经收敛在国内出行、国际出行&国际外卖业务上,这是一个好转变的开始。
Option value的国际业务:18年10亿美金收购巴西99 taxi进入拉美市场,到25年出行业务盈利、但因为大力投入外卖业务,预计全年亏损在18亿RMB。七年持续投入的结果是:目前滴滴拉美日单量达1200w单,其中滴滴在巴西和Uber出行单量难分伯仲,在墨西哥则是反超Uber,成为出行和外卖双业务的第一名,相信基于网络效应的护城河,滴滴拉美业务尽管当前亏损,长期也有不错的价值。因为我实在难以调研清楚拉美的竞争格局和长期盈利空间,暂时估值不计,但作为当前投资的一个bonus option,可以提高目前价格下投资的安全边际。
总结一下,滴滴国内业务的基本盘非常好,依托双边网络效应形成的近乎垄断的市占率优势,国内出行市场未来利润增长确定性很高。可惜的是管理层track record不够好,长期来看仍不能排除未来价值毁灭的风险。
再次感谢@麦考瑞人 @过好自己喜欢的一生 @会投资的DJ 对原文滴滴拉美市场定性的纠正。有你们的反馈,我写这篇文章有了最大的收获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