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GPT5的发布直接带崩了海内外的AI应用,很多人的反应是低于预期,甚至喊出了“弃软趴硬”的口号,但我思来想去,觉得有些问题,所以也提出一些不同的观点,以供探讨。
先说结论:我认为大家对GPT5存在较大的认知误区,AI应用的泥沙俱下必定会存在错杀从而提供很好的建仓机会,如果市场持续这一趋势,我会在今年后两个季度逐步加大对AI应用的配置。
下面略作展开:
首先,我做出上述结论,是基于我对两个前提的判断:一,AI的发展能不能脱离软件,只靠硬件;二,大模型能不能替代软件商或者应用公司,直接对接最终场景。
我对这两个前提,给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一很好理解,AI的发展必定是需要软硬件共同发展来缔造的,硬件投资的扩大,需要软件和应用来消耗,并转化为收入的增长或是效率的提升,来推动进一步的硬件投资,这个逻辑无论是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甚至是造桥修路,都无数次被证明过。最近美国几大科技巨头不断上调地CAPEX,说白了,也是嗅到或是看到了AI带来营收增长的苗头。硬件软件单边发展,本来就是个瘸腿逻辑,站不住脚。
那大模型有没有可能跳过软件(应用)公司,直接对接终端用户呢?我觉得短期内不可能,长期来看,一些边缘化或是通用性的业务会被大模型逐步取代。
1、为什么大模型短期内不能直接取代软件或应用:
(1)通用能力 ≠ 场景化解决方案
大模型擅长的是“通用对话”和“泛化知识”,但企业需要的是深度集成到业务流程里的工具。比如,Salesforce 不只是回答“如何写销售邮件”,它还会直接把邮件发给 CRM 中对应的客户,并记录互动数据;ERP 系统中的 AI 库存预测,不仅是给你一个数字,还要触发自动采购、通知仓库、生成报表。因此,应用公司如果在“业务逻辑 + 数据集成 + 用户体验”上的护城河很厚,大模型公司很难直接替代。
(2)数据闭环与定制化需求
企业数据大多在本地或私有云中,且有严格的安全与合规要求(GDPR、HIPAA 等)。SaaS 产品可以直接对接这些数据,做专属的 Fine-tuning 或 RAG(检索增强生成),这是通用大模型无法原生做到的。
(3)运营与生态链优势
软件(应用)公司已经有稳定的客户基础、行业生态(插件、集成、合作伙伴)。大模型公司要切入需要重建这些生态,这个过程很慢。况且存在那么多形形色色的行业,全面切入,既不可能,也不符合大模型公司当前的发展目标。
2、可能被取代的部分
虽然整体替代不现实,但一些 低门槛、功能单一、依赖人力的 SaaS 模块 可能会被大模型整合掉,比如简单的 FAQ 自动回复系统、单功能的文案生成工具、低复杂度的客服工单分类,这些模块未来可能被大模型 API 直接替代,或者被更大的 SaaS 产品内置。
再比如大A有个软件公司,市值很大,但其实这么多年除了搞出了款输入法外,没整出什么像样的产品。其赖以成名的语音识别、外文翻译,现在发现是个模型就能干,还翻得比你快,总结比你准,卖得还比你便宜。像这种回避就好。
3、未来更可能的格局:大模型成为基础设施
我觉得未来大模型更像是 “云计算 2.0”,或者说 “大模型 = 云计算里的“CPU/GPU”。
就像云计算普及后,没有取代 SaaS,而是让 SaaS 更强大、更便宜。推动了 Salesforce、Zoom、Slack 的增长。同理,大模型会让软件和应用变得更智能,但 SaaS 依然是最终触达客户、提供业务价值的主体。
综上所述,大模型会压缩一些低价值应用的生存空间,但不会全面取代,更多是变成 SaaS 的“新电力公司”,提供 AI 能力,让软件更聪明。真正的竞争会发生在谁能把大模型变成行业解决方案这件事上。
说完了两个前提,接下来说说我为什么觉得大家对GPT5产生了误判:
戏谑地说,Altman不应该把他命名为“GPT5”,少个0.1,叫“4.9”就完全不会有这些麻烦 因为大家经历了3和4的震撼后,对5的期待太高了,觉得他必须是个重大的、里程碑式的突破,结果发现只是减少了幻觉率和降低了成本,失望由此而来。
但是!无论对大模型还是OpenAI来说,“幻觉率”和“降本”才是眼下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在Altman眼中,他值得拥有一个新的代际序号!
首先,大模型能力提升的边际效应在减弱,性能的提升越来越贵,从 GPT-3 到 GPT-4,能力提升明显,但训练成本和算力投入是指数级增长;从 GPT-4 到后续版本,提升速度更慢、开发成本更贵,一个 GPT-4 级模型,花几千万到上亿美元训练完一次,然后就结束,并且不会直接带来现金流。
其次,通用能力已过“可商用门槛”。当前大模型(Claude 3.5、Gemini 1.5、GPT-4o)已经能胜任大部分知识、语言、推理类任务,很多应用瓶颈不在模型本身,而在如何用。因此对OpenAI来说,当务之急是降低成本、降低幻觉率,让GPT变得更好用、更爱用,而不是一股脑儿地盲目追求性能上的极致,这样最后很可能会成为马拉松赛场上的领跑员——帮跟随者降低了阻力,最后却无法第一个冲过终点。
所以,我认为,外界可能低估了GPT5对AI发展的巨大作用。类比云计算可以发现,在云计算早期(2006–2012),基础设施(AWS、Azure、GCP)能力提升是主要驱动力;而在成熟期(2013–2020),真正爆发的是应用层(SaaS、PaaS),Salesforce、Zoom、Slack、Shopify 才是增长引擎。AI在经历了2022-2024基础模型飞速迭代之后,下一阶段应用落地才是驱动增长的核心力量,而GPT5则是开启这一阶段的钥匙。
短期:AI 商业化的爆发点在应用端,谁能用现有模型快速构建有价值的解决方案,谁就能抓住市场。
中期:应用反馈会反向推动大模型优化,但模型本身的突破不会像前两年那样是唯一驱动力。
长期:基础模型厂商和应用厂商会形成类似“芯片厂 + 终端厂”的关系,互相依赖。
所以,我对AI应用的长期前景表示非常乐观,这波杀跌可能会提供绝佳的买点,好好找标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