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机器人落地干活,亟需一个新“脑”

用户头像
AI硬糖
 · 北京  

文 | 贾珈

最近半个月,具身机器人的超大订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集中爆发。

9月3日晚,优必选宣布获得某国内知名企业2.5亿元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合同,将在年内启动交付。

9月11日,智平方获得一笔来自面板制造商惠科股份的超大单,订单金额接近5亿元,数量超1000台。

一天后的9月12日,众擎机器人与多伦科技达成战略合作,未来三年计划落地不低于2000台具身智能机器人。

如此密集的大订单意味着,具身机器人的“商用元年”正在渐行渐近。具身机器人不再只能“跳跳舞、翻翻跟头”,而是开始进入到各类场景开始真正干活儿。

从科研、表演场景扩展到千行百业,具身机器人量产和规模化落地的过程不单只是机器人数量和规模的快速增长,也是整个机器人产业链的一次重塑。

相比商业表演的人形机器人,在工厂里作业的人形机器人对于零部件的可靠性、耐用性的要求往往要严苛上数倍。前者可能在短时间的表演中不时出现故障和罢工,而后者却要求连续24小时工作一个月不发生或少发生事故。

机器人所有硬件构成中,主控制器作为具身机器人“脑”的硬件部分,更是面临着一次前所未有的产品变革。

应对当前“跳跳舞、翻翻跟头”的需求,机器人本体控制器上通常只需要运行一套低参数的运控算法,对算力要求很低;但一旦落地真干活儿,机器人作业涉及到环境感知、任务规划等操作,必须运行高参数的具身智能大模型,中高算力的主控制器就将是标配。

具身机器人规模化落地,呼唤一个全新的“脑”。

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蓝海市场,已经相继被一些跨界竞争者盯上,他们纷纷投入资源加速布局,正在抢占具身智能控制器这个百亿级新市场的先机。

| 百亿级市场酝酿爆发

在机器人系统中,机器人主控制器的地位举足轻重,起着类似人类大脑和小脑的作用,它负责多模态感知融合、实时行为决策,并协调机器人各部件协同工作。没有控制器,机器人就只是一堆机械零件的组合。

可以说,机器人控制器的性能与可靠性直接决定了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也成为具身机器人技术落地和产业化的核心支撑。

艾瑞咨询的报告显示,控制器作为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之一,目前其成本占整机比例高达20%-25%。而在具身机器人中,为满足具身智能大模型的高算力运行要求,其价值远高于传统的工业机器人。

当前国内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处于早期阶段,出货量和整体规模有限,因而具身机器人控制器市场刚刚崭露头角。根据国内具身机器人的出货量情况可知,2025年国内具身机器人控制器出货量仅在万台级别。

与此同时,国内具身机器人的量产规模和自主应用规模正在以数倍的速度快速增长,与之相匹配的,具身机器人控制器的发展前景也蔚为可观,正处于在爆发的前夜。

根据机构 QYResearch 的统计和预测,2024 年全球具身智能机器人控制系统市场规模大约为 1.22 亿美元。预计 2030 年将达到 15.05 亿美元,2024-2030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52.0%。

不过,打造一款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的具身智能控制器并非易事。

目前,具身智能控制器行业缺乏统一的标准,以定制为主,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不足,因而乱象频出。在各大机器人相关的展会上,人形机器人故障、罢工甚至失控的现象屡见不鲜。

目前业内流行的控制器方案是大小脑分离式方案,其中大脑负责感知、决策,通常采用高性能计算单元,如英特尔酷睿处理器、AMD锐龙处理器等。小脑负责运动控制和底层执行,使用实时性强的工控机或MCU。

由于大脑与小脑硬件架构是分离的,数据交互与功能协同都需要跨硬件进行,这就带来了通信延迟高、传感器数据融合困难、功耗大和占用空间多等一系列问题。

在行业展会上,我们常常看到配备具身智能大脑的机器人往往会配备一个“背包”,就是因为大小脑分离式方案造成机器人胸腔空间不足后的“无奈之举”。

在此背景下,“大小脑融合”正在成为下一代具身智能主控制器演化的重要趋势之一。我们了解到,目前包括特斯拉Optimus、傅利叶等人形机器人厂商已转向类似架构。

一款真正面向大规模量产的优秀的主控制器,还需要具备低延迟高能效、全栈软件支持、量产可靠性等特性。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具身机器人在场景落地时“24小时稳定工作、低延迟动态响应、执行复杂长程任务”等严苛要求。

| 争夺高算力机器人控制器C位

当下,具身智能控制器的蓝海市场正吸引着各路玩家争相入场,包括传统工业控制器厂商、智驾控制器厂商、初创公司等。而率先拔得头筹的,是一家有着智驾背景的供应商——知行科技((HK:01274)。

AI硬糖获悉,知行科技已经完成了旗下首款机器人控制器产品——艾摩星iRC100的开发,控制器样机内部即将交付。这也是国内首款中高算力商用化机器人控制器。

在刚刚结束的2025年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IAA MOBILITY)上,知行科技展示了自主研发的自动充电机器人产品,这款机器人采用的主控制器就是知行科技自主研发的iRC100。

据悉,iRC100控制器基于地瓜机器人面向具身智能领域推出的 RDK S100P 智能计算平台打造,早于地瓜机器人同期官宣的其他合作商。

为何是知行科技拔得头筹?

实际上,作为一家辅助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知行科技并不是刚刚跨入具身智能领域。其于2024年底开始筹备具身智能业务,并于今年3月成立全资附属公司艾摩星机器人,正式入局。

从智能驾驶切入到具身智能,有着近十年智驾控制器开发经验的知行科技也有着先天的基因优势。

具身智能主控制器和智驾控制器存在着技术栈的高度重叠。在硬件层面,智能驾驶与机器人控制器均需多传感器接入、实时通信和高算力异构芯片。在软件层面,自动驾驶的感知算法、运动规划等均可在调整后适配机器人场景,两者存在着高达70%-80%的技术栈重叠。

知行科技还有着车规级控制器的量产经验,年出货量超过60万套,拥有车规级的开发流程(如V-Model)、测试标准(DV/PV)和供应链管理能力,这使得其能够更快切入到具身智能主控制器领域,将量产和品质经验实现复用,同时实现更优的成本控制。

AI硬糖了解到,知行科技的车规级控制器量产经验,尤其被潜在客户所看重。这一方面意味着其产品有着更高的精密度、可靠性,另一方面其丰富的工程化经验可以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帮助解决从原型到量产的工程化难题。

值得一提的是,艾摩星iRC100控制器同样采用了“大小脑融合”的架构,其内置的地瓜机器人RDK S100P 智能计算平台,集成了CPU、BPU、MCU三种处理单元于一体,具有省空间、低延迟、低功耗等优势,既确保了运动控制和感知决策的协同效率,又能显著延长机器人续航时间。

同时,知行科技采用国产的地瓜机器人平台,可以规避地缘政治风险和供应链“卡脖子”问题,满足国内市场的自主可控需求。

相比英伟达方案,国产的RDK S100P方案在成本上也具有显著优势,更适合未来大规模量产的需求,是更具性价比的选择。

据悉,目前知行科技的具身智能控制器已斩获多个客户的订单,同时也在与多种形态的机器人客户展开沟通与合作。凭借车规量产经验、工程能力与成本控制力,知行科技已经初步在具身智能控制器市场取得了先发优势。

当前具身智能的软硬件技术路线仍处于混沌中,存在很大的定义空间和创新机会,控制器也需要跟随机器人本体及其他关键零部件的同步研发和快速迭代。因而厂商竞争的焦点不光在于数量和市场份额,还在于行业标准和生态能力。

行业萌芽期,最具前瞻性与竞争力的参与者,往往会成为标准的塑造者,建立规则、生态、数据的多重壁垒,进而引领整个生态的演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