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2015年前后。那会儿,“互联网+”的核心逻辑,我到现在其实理解就两个字:连接。它的本质,是把线下的原子,搬到线上世界,用互联网技术打破信息不对称,把“人”和“服务”、“人”和“商品”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连接起来。
比如经典的:
互联网 + 餐厅 = 美团、饿了么。它没改变饭菜本身,但它连接了想吃饭的你和想做生意的餐厅,中间再连上一个想赚钱的骑手。
互联网 + 出租车 = 滴滴。它没改变汽车,但它连接了想打车的你和空着车的司机。
互联网 + 逛街 = 直播带货。它连接了想购物的你和镜头前的主播,把传统的“人、货、场”变成了线上的狂欢。
你看,整个“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史无前例的超级中介和调度平台。但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那些产品,就像你点外卖,饭还是那个饭,你打滴滴,车还是那辆车。
记住这个关键词:连接。我觉得这是理解下一个人工智能+时代的基础。人工智能+的核心逻辑,不再是“连接”,而是“赋能”。
赋予智慧。
这俩有啥区别?天壤之别。
我们聊点实体产业的例子,你马上就能感觉到这种冲击力。比如造一个汽车零件:“互联网+”工厂:厂长通过ERP系统,接到一个10万个汽车门把手的订单。他打开排程软件,把任务分配给二号生产线,工人师傅们按部就班地操作机床。这叫信息化,核心是让信息流转得更快。
“人工智能+”工厂:工程师对AI说:“给我设计一个门把手,要比现在轻30%,但强度要增加50%,成本不能变。”AI在几分钟内,生成了一个人脑绝对想不到的、像鸟类骨骼一样的内部微结构设计。这个设计图直接传给无人产线,3D打印和高精度机床协同作业。生产过程中,AI视觉检测系统盯着每一个产品,任何微米级的瑕疵都逃不过它的眼睛。3号机床的噪音有0.01分贝的异常,AI立刻判断出是某个轴承还有70小时的寿命,并自动下单了备件、预约了维修时间。这已经不是信息化了,这叫智能化”,AI在设计、生产、维护的全链条上都成了主角。
再比如“人工智能+”工业服务,对亿嘉和而言,“AI+”的深远影响是使其核心竞争力发生了根本性迁移:
• 护城河加深:竞争壁垒从硬件制造能力,转向了数据积累、算法迭代和场景理解的三位一体。一旦其AI在特定场景(如电网)中持续学习,后来者将难以超越其积累的数据和知识壁垒。
• 市场边界拓宽:在“AI+”的驱动下,其机器人不再是电力行业的专属工具,其作为“移动智能体”的能力可以复制到医疗、商用、工业等更多需要“感知-分析-决策-执行”闭环的复杂场景中,打开全新的增长空间。
因此,人工智能让亿嘉和从一个机器人设备制造商,蜕变为一个提供行业智能赋能解决方案的AI公司。
$能科科技(SH603859)$ $亿嘉和(SH603666)$ $酷特智能(SZ300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