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巴菲特并非不犯错,而是犯错了能够认错并及时改正,还能反思并进化,愿我们一起从巴菲特和芒格犯过的错误汲取营养:
1.伯克希尔哈撒韦纺织公司
购买时的估值:1962-1965 年期间,单股价格在 7.6-15 美元,均价为 14.86 美元。1965 年市盈率倍数约 6.6 倍,考虑所得税抵扣调整后市盈率约 3.5 倍,市净率 0.6。
购买的逻辑:“捡烟蒂” 策略,股价低于每股净营运资产,有套利空间;公司持有土地、保险牌照等隐蔽资产,有潜在价值;期望通过保留的原管理层改造,聚焦高毛利产品和区域市场挖掘机会。
逻辑证伪:美国纺织业受亚洲低成本供应链冲击,行业衰退不可逆,尽管管理层努力,仍无法扭转局面,持续注资也未能改变亏损。
经验教训:行业趋势优先于低价诱惑,避免 “沉没成本谬误”;投资不能仅看短期财务指标,要重视行业长期前景。
2.Waumbec Mills 纺织公司
购买时的估值:缺乏确切数据,但应是基于当时认为的相对低估值。
购买的逻辑:期望与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纺织业务产生协同作用,利用其在纺织行业的经验和资源,提升整体效益。
逻辑证伪:美国北部电力成本过高,行业竞争激烈,外部环境恶化,协同效应难以实现,没过几年公司被迫关停。
经验教训:投资要全面评估地区成本等外部因素对行业的影响,不能仅考虑内部协同可能性,要对行业的不利因素有充分预估。
3.所罗门公司
购买时的估值:1987 年投资时对应 11.4 倍市盈率,若按每股 30 美元算市盈率为 9 倍,市净率 1.7 倍,基于其 1986 年业绩。
购买的逻辑:看重其国债承销垄断地位,认为 9% 票息收益稳定,可转换优先股有潜在股权增值机会,且公司运营良好。
逻辑证伪:1991 年爆发国债操纵丑闻,高管隐瞒违规操作,公司濒临破产,声誉受损,9% 票息难以弥补风险和管理精力消耗。
经验教训:道德风险是核心风控指标,要优先评估管理层诚信;投资要考虑风险与收益的平衡,不能仅看收益不考虑潜在风险。
4.全美航空
购买时的估值:1989 年以 3.58 亿美元购入优先股,当时普通股价格在每股 35 美元左右,总市值 15 亿美元,市盈率低。
购买的逻辑:优先股有固定股息、优先清偿权,看似安全,且认为公司有一定市场地位,航空业有发展潜力,可获稳定收益和潜在股权价值。
逻辑证伪:1990-1994 年累计亏损 24 亿美元,公司濒临破产,停付股息,优先股价值缩水 75%,受海湾战争影响油价上升,行业风险大。
经验教训:航空业现金流脆弱,低估值可能是陷阱,要考虑行业的系统性风险,不能仅依赖优先股条款来对冲风险。
5.Dexter 鞋业
购买时的估值:无明确具体估值数据,但应是基于当时的行业地位和财务状况认为估值合理。
购买的逻辑:美国本土鞋业当时有一定市场,认为公司有品牌和渠道等优势,可通过收购整合提升价值,拓展伯克希尔业务领域。
逻辑证伪:美国本土鞋业受到境外廉价劳动力的冲击,市场份额不断被挤压,业绩惨淡,盈利能力大幅下降。
经验教训:要关注行业的国际竞争格局和劳动力等成本因素变化,不能忽视全球化对本土产业的冲击,谨慎评估行业未来的竞争力。
6.康菲石油
购买时的估值:2008 年在油价高位时买入,基于当时对石油行业的利润和资产等数据认为有投资价值,但无确切估值倍数数据。
购买的逻辑:石油是重要能源,需求持续,认为油价会维持高位或上涨,公司有优质资产和开采能力,可获丰厚利润。
逻辑证伪:金融危机爆发,油价暴跌 60%,页岩油技术颠覆传统石油市场格局,公司业绩大幅下滑,投资亏损严重。
经验教训:大宗商品投资要重视周期位置和技术创新,不能仅基于当前需求和价格趋势进行投资,要对宏观经济和行业技术变革有前瞻性。
7.爱尔兰银行
购买时的估值:以 2.44 亿美元买入,应是基于当时银行的资产、利润等数据评估的估值,但无具体倍数。
购买的逻辑:银行是金融体系重要部分,认为爱尔兰银行有稳定的业务基础,可获利息和分红收益,看好爱尔兰经济发展对银行的支持。
逻辑证伪:2008 年金融危机冲击,爱尔兰经济衰退,银行不良贷款激增,资产质量恶化,4 年后以 0.27 亿美元卖出,亏损 89%。
经验教训: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要考虑宏观经济周期对其资产质量的影响,不能忽视系统性风险对金融行业的冲击。
8.英国乐购
购买时的估值:无明确具体估值数据,但应是基于当时零售行业地位和财务指标评估为合理价格。
购买的逻辑:乐购是英国大型零售企业,有广泛的门店网络和客户基础,认为其商业模式成熟,可通过规模效应和运营管理获取收益。
逻辑证伪:电商等新兴零售模式崛起,竞争加剧,乐购业绩下滑,同时公司自身出现财务等问题,股价下跌。
经验教训:零售行业竞争激烈,要关注新兴业态对传统零售的冲击,对公司的竞争优势和可持续性要持续评估。
9.IBM
购买时的估值:无明确整体估值倍数数据,但应是基于当时 IBM 的业绩和市场地位等评估。
购买的逻辑:IBM 是 IT 行业巨头,有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认为其在企业服务等领域有优势,转型能带来新的增长。
逻辑证伪:IBM 营收连续多年下降,云服务等新技术对传统 IT 服务冲击大,公司转型不及预期,股价不断下跌。
经验教训:科技行业技术迭代快,要动态评估企业护城河有效性,对企业转型的难度和市场竞争有充分认识。
10.巴尔的摩百货商店
购买时的估值:无具体数据,推测是基于当时的商业地产价值和店铺经营状况评估。
购买的逻辑:商业百货有稳定客流和销售渠道,可通过运营提升利润,商业地产也有增值潜力。
逻辑证伪:面临激烈市场竞争,电商等冲击,经营成本上升,烧钱也难以维持业绩,利润下滑。
经验教训:传统百货行业要应对新兴销售渠道的竞争,投资要考虑行业的变革和企业的应对能力,不能仅看当前的经营状况。
11.国际收割机公司
购买时的估值:无具体估值数据,可能基于设备资产价值、市场份额和当时的盈利状况。
购买的逻辑:公司在农业机械等领域有一定地位,产品有市场需求,认为可通过提升市场份额和效率来盈利。
逻辑证伪:行业竞争激烈,技术更新快,公司产品逐渐落后,且面临高额资本支出,利润被吞噬。
经验教训:避免投资需持续高额资本支出且产品易被替代的行业,要关注行业技术发展和竞争格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