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 AI 战略布局与投资规模

用户头像
小佳kuo
 · 广东  

9月的杭州云栖大会上,阿里CEO吴泳铭抛出一则重磅消息:未来三年将投入3800亿元用于AI基建!

消息一出,资本市场立刻沸腾。阿里港股当天暴涨9.14%,市值激增近3000亿港元,摩根大通甚至连夜宣布1500亿港元的增持计划。

这3800亿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阿里过去十年AI投入的总和。钱会怎么花?谁能从这波“AI红包”中获益最多?今天就带大家梳理一下阿里AI战略的“受益清单”,最后揭晓真正的“躺赚王者”。

首先要搞清楚:阿里的3800亿到底要花在哪些地方?

这笔钱并不是随意投入,阿里重点瞄准三大方向,每一个都对应一条赚钱赛道:

建设“算力底座”:超级服务器 + 智算集群

AI要跑得起来,必须有“超级电脑”支撑。阿里计划建设的“磐久 AI Infra 2.0”超节点服务器,单柜可装128颗AI芯片,还有专门服务大模型的“灵骏智算集群”。这些设备并非自造,需要外部采购,服务器厂商将率先受益。

推进“技术自研”:自研芯片降低成本

阿里平头哥的PPU芯片已突破关键指标,配合存储系统可让云服务成本降低35%。不过自研芯片也需要产业链协作,比如找代工厂生产、采购配套设备,芯片上下游企业也将受益。

拓展“全球网络”:数据中心 + 云计算节

阿里将在巴西和法国新增云计算节点,并扩建墨西哥、日本的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建设不仅仅是搭个棚,还需要机柜、温控系统和光模块等,这些基础设施供应商也能拿到订单。

阿里的AI战略分为三步,目前处于“AI帮人干活”的阶段,比如帮助程序员写代码、协助企业风控。未来,阿里还计划让AI实现自我迭代升级,到2032年算力要比现在提升10倍——这意味着未来十年,相关企业的订单会持续增长。

谁在赚阿里的钱?4大赛道+5家核心公司

阿里的3800亿将顺着产业链流向4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有头部玩家已经拿到实锤订单:

服务器赛道:浪潮信息——订单排到2026年

服务器是AI基建的“骨架”,阿里70%的AI服务器、50%的通用服务器都采购自浪潮信息

2024年,浪潮仅一年就从阿里获得了30亿元订单。更关键的是,阿里的液冷服务器(高功率AI服务器必须用)全部由浪潮独家供应,目前订单已经排到2026年。

数据显示,浪潮2025年上半年营收达到802亿元,同比增长90%,其中服务器业务占了753亿元——相当于每天赚4亿多,阿里的订单占了很大一部分。

芯片赛道:寒武纪——70%营收来自阿里

寒武纪阿里的“老伙伴”,早在2017年阿里就领投了它的A轮融资,目前还持有3.2%的股份。

2025年第二季度,寒武纪直接拿到阿里10亿元订单,并签署了为期3年的“大模型联合优化协议”,专门为阿里的通义大模型定制芯片。

受此影响,寒武纪2025年上半年营收暴增43倍,净利润达10.38亿元(去年同期还在亏损),其中70%的营收来自阿里云及其关联方,堪称“靠阿里吃饭”的典型。

数据中心赛道:数据港——98%收入来自阿里

数据港阿里的“专属数据中心运营商”,2025年3月刚与阿里签下160亿元的10年长约,专门承接阿里的AI算力需求。

目前,数据港运营着20多个阿里定制的数据中心,2024年98%的收入都来自阿里。也就是说,阿里负责建数据中心,数据港负责“盖房子和运维”,长期收取租金。

光模块与液冷赛道:中际旭创英维克——算力越涨越赚钱

AI服务器需要联网,依靠光模块;高功率服务器发热,需要液冷设备降温。这两个领域的公司也因阿里的算力需求受益。

中际旭创阿里800G光模块有60%从其采购,1.6T光模块已批量供货,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20%,阿里订单占比超过50%;

英维克:为阿里提供高功率液冷方案,2025年上半年液冷收入超过2亿元,同比翻了1.5倍,在数据中心液冷市场占据32%的份额(国内第一)。

最大赢家竟然是它?比寒武纪赚得更稳、更持久

前面提到的5家公司都从阿里的AI战略中获利,但要说“最大赢家”,还是浪潮信息——不是因为赚得最多,而是因为更稳、更长久。

为什么这么说?来看三个关键对比:

订单稳定性:浪潮订单已经排到2026年,而寒武纪高度依赖“单一大客户”。

浪潮不仅拿下了阿里的长期订单,还服务腾讯、字节、谷歌等全球客户。2025年合同负债达到162亿元,同比上涨292%,相当于“未来的收入已经锁定了一大半”。

相比之下,寒武纪有70%的营收来自阿里,一旦阿里调整采购计划,业绩就可能大幅波动——这也是寒武纪虽然增速快,但风险高于浪潮的原因。

市场地位:浪潮是“全球AI服务器老大”,地位难以撼动。

2025年一季度,浪潮AI服务器全球市场份额达46.6%(全球第一),国内市场占比28.1%,在AI服务器领域更是垄断了50%以上的份额。

这种地位不是一天建立的:浪潮拥有500多项液冷专利,“天池”基地一年能产10万台液冷服务器,技术和产能都牢牢掌握在手里——阿里想换供应商都很难。

财务健康度:浪潮营收是寒武纪的28倍,现金流更稳健。

2025年上半年,浪潮营收802亿元,是寒武纪(28.8亿元)的28倍;净利润7.99亿元,虽然增速不及寒武纪,但胜在稳定——毕竟AI基建是长期工程,“细水长流”比“暴起暴落”更靠谱。

普通人能关注什么?3个关键点+1个风险提醒

如果你想抓住这波阿里AI带来的机会,记住三个核心逻辑:

优先选择“卡脖子”环节,比如浪潮(服务器)、中际旭创(光模块),这些领域技术壁垒高,难以被替代。

避开“过度依赖阿里”的公司,比如数据港有98%的收入来自阿里,一旦合作变化,风险太大。

看长期,不看短期。阿里AI战略规划是10年,不要只盯着短期股价波动,重点关注公司的订单能见度,比如浪潮订单已经排到2026年。

同时要注意,AI行业技术迭代很快,比如现在热门的HBM芯片、液冷技术,未来可能会被新技术替代;国际竞争也很激烈,比如英伟达芯片仍占主导地位,相关公司业绩可能受到影响——投资前一定要做好功课,不要盲目跟风。

(注:本文仅作行业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