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奇正藏药的股价表现十分吸睛,原本走势不温不火,却突然连续两天涨停,这一异常波动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和诸多猜测。
我仔细研究后发现,奇正藏药发布的中报业绩快报或许是股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数据显示,其归母净利润增长了9.94% ,在当前的市场大环境下,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足以证明公司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稳定的经营状况。更值得一提的是,扣非净利润增长超过了27%,这意味着公司的核心业务发展态势良好,通过内生式发展,在藏药、膏药等业务领域正蓬勃向上,如此业绩表现,确实有支撑股价上涨的底气 。
不过,连续两个涨停,难免让人觉得有些夸张。近期,网上关于奇正藏药的文章明显增多,这不禁让人怀疑,是否有股价推手在幕后运作。其中,有些文章将奇正藏药归为西藏概念。诚然,奇正藏药公司位于西藏,但它的业务遍布全国各地。其主要销售地并非西藏地区,而是全国其他省市,西藏经济的发展与公司主营业务的兴衰并没有必然联系。此外,即便当地水电站建成,作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不太可能直接促使用药需求大幅增长,因此将其归为西藏概念,实在有些牵强。
还有文章把奇正藏药列为三胎概念,理由是公司拥有小儿柴芩清解颗粒、九味竺黄散等儿科产品。但市场上有小孩用药的品牌中药企业众多,像葵花药业、三九、同仁堂、白云山等,它们却未被贴上三胎概念的标签。仅仅因为股价上涨,就牵强附会地寻找上涨理由来解释,显然缺乏说服力。
还有些文章将奇正藏药与“创新药概念”挂钩,这一说法同样显得牵强。近期创新药板块确实整体表现亮眼,受到资金追捧的主要是在化药、生物药领域具备全球领先地位的企业——它们往往有突破性的原研药物、核心技术壁垒,或是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竞争优势,这类企业的上涨有明确的产业逻辑支撑。
但奇正藏药作为一家以藏药、膏药等传统制剂为核心的企业,即便有新药研发,也多属于对现有产品的优化(比如更换剂型、调整规格、改良包装,或是中药配方的微调),这类研发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或提升产品便利性,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药”。毕竟,几乎所有药企都会进行类似的研发迭代,若以此就贴上“创新药概念”的标签,显然是对这一概念的误读,难免让人觉得有些假。
从年初到现在,奇正藏药的股价已经上涨了50%,在品牌中药里算是表现相当亮眼的。不过,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另一家品牌中药企业——东阿阿胶,它年初至今的股价下跌了16%。但这是否意味着东阿阿胶的业绩就比奇正藏药差很多呢?显然并非如此,恰恰相反,东阿阿胶今年以来的各项数据,其实比奇正藏药还要好一些。我们可以具体来比较一下。
从一季报数据来看,奇正藏药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22.35%,而东阿阿胶同比增长20.25%;扣非净利润方面,奇正藏药同比增长16.34%,东阿阿胶同比增长则达到26.69%——奇正藏药的扣非增长虽表现不错,但东阿阿胶明显更胜一筹。
销售净利润率上,奇正藏药一季报为18.63%,已是不错的水平,而东阿阿胶更高,达24.73%。
再看2024年年报,两家公司的ROE(净资产收益率)相近,均在15%左右,但股利支付率差距悬殊:奇正藏药仅为54.6%,东阿阿胶则几乎将净利润全部分配给股东,股利支付率高达99.84%。
以7月31日的股价结合2024年分红计算,奇正藏药的股息率为1.9%,东阿阿胶则达4.7%。若两家公司净利润持续增长,在股价不变的情况下,东阿阿胶的股息率很快将超过5%,而奇正藏药离这一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从半年报预期来看,奇正藏药已发布快报,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近10%;而我预测东阿阿胶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会超过10%,有望达到15%左右。如此看来,东阿阿胶的业绩并不逊色,却出现股价大幅下跌,奇正藏药股价上涨超50%的情况,实在有些不合常理。
当然,有人认为东阿阿胶一季报的经营净现金流和应收账款数据存在“爆雷”风险,但公司已作出解释:应收账款属于正常授信额度,年底会清零;一季度经营性净现金流减少,主要是由于放宽账期及增加原材料采购所致。这些解释其实合情合理,只是市场并不买账,导致其一季报发布后股价直接跌停。
这也反映出股市的常态——无论国内还是全球市场,业绩好的公司股价未必表现好,业绩差的公司股价也未必差。短期股价更多受资金面、市场情绪、概念炒作、机构烘托等因素影响。
但对价值投资者而言,这种股价与业绩的背离恰恰是机会。兴奋点不在于追高奇正藏药这样连续涨停的股票,而在于增持东阿阿胶的股份。毕竟,奇正藏药的各项数据不及东阿阿胶,市盈率却已接近30倍,而东阿阿胶仅20倍PE。显然,用更低的价格买入更优秀的公司,或是以6.6折的价格买入同等优秀的公司,都是划算的选择。
通过这两家公司的对比,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价值投资的理念。正如巴菲特所强调的四个原则:
一是找到优秀的公司;
二是善用“市场先生”;
三是在具备足够安全边际时买入优秀公司;
四是长期持有相伴优秀公司成长,将自己视为公司股东而非短期股票交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