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人才
在晨光生物邯郸厂区的科技研发楼内,身着洁白制服的工作人员在摆满实验器具和仪器的工作台前忙碌着。
卢庆国(中)在研发中心指导工作人员进行新产品研发。
卢庆国介绍,这里建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植物有效组分萃取分离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26个科研平台,拥有200余名高层次技术人才。
“近几年,我们每年用于研发的投入均在1亿元左右,先后取得440多件专利技术,荣获55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卢庆国说,“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科技人才的重要性。”
卢庆国向记者讲了一个事例:2005年,公司引进3名大学生。为了留住他们,公司不仅在县城租赁宿舍,而且提供了较为丰厚的待遇,可他们干了不到一年,就全部离开了。
对此,卢庆国反思:“我们企业所处的地方远离中心城市,不通铁路和高速公路,还缺乏科研创新实验条件……如果不能尽快补齐这些短板,就会与高端人才失之交臂。”
找到问题症结,就有了解决方向。卢庆国拿出方案:一方面,建设创新中心、人才公寓、引进实验设备,改善科研环境,实现事业留人;另一方面,提高科技人才工资收益,实施科研成果提成等奖励,实现待遇留人。
种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栖。通过系统发力,晨光生物的科技创新生态日趋完善,目前吸纳660多名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才落户企业。
天津大学博士生徐美利是卢庆国引进的一位专业技术人员。“对人才最大的尊重就是事业上的托付。”卢庆国说,公司为徐美利组建了一个科研团队,并让其负责公司重点攻关项目甜叶菊精加工路径研究课题。
徐博士果然不负众望,首创了甜叶菊提取甜菊糖苷和绿原酸、异绿原酸关键技术,现在已通过生产转化,每年销售收入达2亿多元。该技术被农业农村部评为2023年10项农业农村重大新技术之一。
东北师范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吴迪也是公司引进的科技人员。吴迪一到企业,卢庆国就发现这个博士有思路有朝气,果断任命其为中药科技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让她负责万寿菊花深加工研究课题。吴迪不仅突破叶黄素提取工艺,而且还发现了一种有着“植物抗生素”功效的新型提取物。
面对企业科技创新生态的完善,卢庆国说:“领跑需要前沿技术,更需要一流人才。而只有不断完善创新生态,企业才能成为人才成长的乐土。”
晨光生物万寿菊加工生产线。
联农带农
盛夏,在晨光生物西部地区原料基地,10万亩万寿菊进入采收季。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中,一朵朵菊花应时绽放,大地一片金黄。
“以前这里主要种植小麦、棉花,每亩收益六七百元。晨光生物2012年引导我们种植万寿菊,每亩纯收入可达2000元至3000元。”西部地区原料基地种植户刘秋说。
晨光生物在西部地区发展农业种植,源于卢庆国的一次实地调研。2005年10月,他听当地群众反映,由于当年农业丰收,不少加工企业自毁农产品收购合同,压价收购农产品,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
“一家一户的农民很难与千变万化的市场对接,不仅难以抵挡市场变化的风险,还很难形成规模效益。”卢庆国说,他决定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因地制宜制定“五统一分”的农企联营机制,即由企业统一种植标准、统一供给种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病害防治、统一风险定保,由农民群众个人或者农业专业化组织分散种植。
“通过产业链前移,企业与农民结盟,晨光生物在西部建起10家深加工工厂,带动当地群众从事辣椒、万寿菊、番茄、棉花等农产品种植。”卢庆国说。
“建设原料基地,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企业看似付出很多,但也是受益者。”卢庆国说,“我们全程参与种植环节,等于将原材料生产当成第一车间,能够生产出市场放心的产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农企双赢。”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今年,卢庆国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他说:“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每一个晨光人。企业发展必须循序渐进,要脚踏实地、稳稳当当地走好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