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禾味业,还能弯道超车吗

用户头像
指锚湾
 · 上海  

千禾味业是妥妥的大牛股,2016年上市的时候,收入只有7.71亿,2024年收入达到了30.73亿,复合增长率19%。尽管千禾增长很快,但现在的收入只有老大哥海天味业的八分之一,似乎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2023年,千禾味业向董事长伍超群定向增发股票,募资8亿,扩大产能,一期30万吨产能已在2023年投产,2024年该项目的销量是20万吨,有10万吨产能闲置,二期的30万吨也在今年投产了。

要知道,千禾2024年的总销量才45万吨酱油和11万吨醋,新增待使用的产能至少有40万吨,这几乎相当于再造一个千禾了。巨大的产能,萧条的市场,以零添加产品为卖点的千禾,还能弯道超车,继续高增长的神话吗?

差异化的产品定位

千禾1996年在四川省眉山市成立,最初是调味品企业的供应商,生产食用添加剂。经过5年的积累,千禾不满足于给别人做嫁衣,也开始生产调味品,并且拒绝使用添加剂,算是革了自己的命。

调味品有很多中华老字号,千禾没有历史传承,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都只是一个区域性小品牌,一直到2013年才开始拓展西南地区以外的市场。

2016年,千禾上市,收入只有海天味业的一个零头。当时,海天正在大力推广高鲜酱油,在餐饮渠道很受欢迎。所谓高鲜酱油,是在酱油里加入味精,提高鲜味。大家担心吃味精有害健康(其实并没有依据),所以味精逐渐在家庭的厨房里消失了,但是,餐馆的后厨,需要高鲜酱油,把顾客的味蕾留住。在主流的高鲜酱油市场里,千禾努力追赶,但望尘莫及。

2018年,千禾请了一家咨询公司梳理品牌定位,决定以零添加产品作为核心战略,与巨头差异化竞争。酱油里的零添加是指不添加味精、防腐剂和色素。

对比2024年的数据,千禾和海天的酱油生产成本,每公斤的材料成本分别是1.93元和2.42元,千禾低于海天;整体的存货周转率,千禾153天,海天55天,千禾远高于海天。所以,零添加酱油并不是材料更贵,而是发酵天数更长。

零添加酱油是不是真的比高鲜酱油健康,也没有经过科学论证,但大众消费市场追求天然、健康是永恒的主题。凭借差异化的产品定位,千禾冲出了巨头的围堵,在全国商超的货架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渠道下沉的挑战

零添加酱油走的是产品高端化、年轻化的路线。千禾一边在线下高举高打,全力突破一线城市,形成自上而下的品牌扩张;另一边强化电商业务,顺应年轻人的网购潮流。

从2017年到2022年,千禾的线上销售额每年都翻倍增长,到2022年,线上销售的占比达到了26%,最近两年线上销售停滞,占比才回落到20%,但对比同行,依然是遥遥领先,海天2024年的线上销售占比为4.6%。

酱油是基础生活用品,人人都要吃,三四线城市有更大的消费群体,可是,千禾很难渗透。一方面是下沉市场的渠道被海天牢牢把持着,另一方面,下沉市场对价格敏感,而千禾定位高端,终端零售价高于海天。

其实,千禾的出厂价并不高,2017年到2020年的酱油出厂价为5.4元/公斤,与海天的出厂价差不多。只是,千禾的品牌力弱,销量小,需要给流通环节加价,所以,终端零售价高于海天。

2021年,由于竞争加剧,千禾主动下调了酱油的出厂价,从5.4元/公斤降为4.5元/公斤,而海天没有下调。降低出厂价,依然是让利流通环节,终端价格,依然是海天更有优势。千禾的产品定位,注定要失去下沉市场,也算是有得必有失。

广告不是万能的

想要提升销量,不光要铺满渠道,更要提升品牌力。千禾的体量虽小,但也舍得花重金投入电视广告。

2016年,千禾刚上市,募集资金建成了10万吨的产线,为了配合销售,冠名了央视7套美食节目《时尚大转盘》。

2018年,千禾发行可转债,2021年,可转债投资的25万吨产线建成,为了配合销售,冠名了江苏卫视的《新相亲大会》。

2023年,千禾定增股票,2025年,定增投资的60万吨产线建成,为了配合销售,冠名了央视财经频道的美食节目《回家吃饭》。

千禾把融资、扩产、投放电视广告的节奏安排得很好,但是,广告的效果是否能达到了预期,需要打一个问号。因为,现在人们的注意力非常分散,电视广告只能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给千禾雪中送炭的另有其人。

2022年9月,一位短视频博主曝光海天酱油国内和国外的配料表不同,国外没有添加剂,国内都是添加剂,海天“双标门”迅速发酵,引爆全网。海天官方出来辟谣已经不管用了,还搬出了中国调味品协会这个救兵,但是消费者并不买账。

2022年上半年,海天酱油的收入增长6.8%,发生双标门的下半年收入下降11.2%,并且一直到2024年,酱油收入都没有恢复到2021年的高点。反观千禾,2022年上半年收入只增长了10.5%,下半年暴涨43%,2023年延续高增长32%,2024年收入才小幅回落。真是海天跌倒,千禾吃饱。

2025年3月,新发布的《食品标签通则》,禁止使用“零添加”标识,以防误导消费者,千禾少了一个宣传利器。同一个月,媒体《消费者报道》送检了13款号称“零添加”的酱油,有12款被检测出镉,千禾位列其中,只有卡夫亨氏的味事达酱油没有问题。千禾解释,镉是原材料自带的,并非添加,但解释有用,就没有海天的双标门了。

中国的人均消费酱油量已经接近日韩,靠数量增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零添加的市场规模,受制于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只会缓慢增长。千禾如果讲不出新的品牌故事,不如回归产品品质,让大家吃得更放心。

$海天味业(SH603288)$ $千禾味业(SH603027)$ $中炬高新(SH6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