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星链”计划及相关上市公司

用户头像
明日_帝国
 · 浙江  

$上证指数(SH000001)$

$深证成指(SZ399001)$

中国的 “星链计划” 以国家级卫星互联网星座为核心,旨在构建覆盖全球的空天一体化通信网络。目前,中国主要推进两大低轨卫星星座项目:GW 星座G60 星链,并形成了由国有企业主导、民营企业参与的产业链布局。以下是基于最新公开信息的详细分析:

一、中国星链计划核心项目

1. GW 星座(中国星网主导)

战略定位:中国首个国家级巨型卫星互联网计划,目标是打造覆盖全球的 6G 空天网络,服务于国防、应急通信和商业应用。

技术参数规模:总规划发射 12,992 颗卫星,分为 GW-A59(6,080 颗,500 公里以下极低轨道)和 GW-A2(6,912 颗,1,145 公里近地轨道)两大子星座。频段:采用 Ka 频段(26.5-40GHz)和 Q/V 频段(37.5-51.4GHz),其中 Q/V 频段是未来卫星通信的战略资源,中国已通过国际电信联盟(ITU)提前锁定。通信能力:单星支持 10Gbps 以上宽带接入,未来与地面 5G/6G 融合后可实现 “手机直连卫星”,延迟低于 50ms。

进展:2024 年 12 月首次发射 10 颗卫星,2025 年 7-8 月密集完成 5 次发射,在轨卫星超 90 颗。天津卫星生产线实现年产能 200 颗,长征六号改、长征十二号火箭支撑 “一箭多星” 快速组网。

2. G60 星链(千帆星座,上海垣信主导)

战略定位:中国首个商业化低轨卫星互联网项目,聚焦民用通信和行业应用,计划 2030 年前部署超 1.5 万颗卫星。

技术特点轨道设计:采用 160-2,000 公里多层多轨道布局,传输时延低于 50ms,比星链更高效。技术创新手机直连:2025 年下半年支持华为 Mate X6 等机型直接接入卫星网络,未来兼容现有 4G/5G 手机。激光通信:计划部署星间激光链路,实现高速数据传输。

进展:2024 年 8 月发射首批 18 颗组网星,2025 年 1 月完成第六批 18 颗发射,在轨卫星达 72 颗。上海松江卫星工厂设计产能 300 颗 / 年,单星成本下降 35%。

二、产业链核心上市公司

中国星链计划的产业链涉及卫星制造、发射、通信载荷、地面终端等环节,以下是主要参与企业:

1. 卫星制造与系统集成

中国卫星(600118)航天科技集团旗下核心卫星研制企业,承担 GW 星座和 G60 星链的卫星平台研发与制造。例如,其为 GW 星座开发的平板式卫星采用双太阳翼设计,供电能力提升 3 倍。2025 年第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 25.36%,显示订单持续增长。

航天电子(600879)航天科技集团电子设备供应商,为 GW 星座提供测控通信系统、惯性导航设备等核心组件。其研发的抗辐射芯片已应用于在轨卫星,保障太空环境下的可靠性。

2. 卫星通信与运营

中国卫通(601698)航天科技集团旗下唯一卫星运营企业,负责 GW 星座的通信网络建设与服务。其拥有 “中星” 系列通信卫星,2025 年第二季度营收 6.82 亿元,未来将整合低轨星座资源,形成 “高轨 + 低轨” 融合网络。

上海瀚讯(300762)G60 星链通信载荷的独家供应商,单颗卫星载荷价值 300 万 - 600 万元,占整星成本 25%-33%。2024 年交付 198 颗载荷,贡献收入近 6 亿元。

3. 核心部件与技术

国博电子(688375)中电科集团旗下射频芯片龙头,为 GW 星座提供相控阵天线芯片,支持卫星波束快速切换和抗干扰通信。

星网宇达(002829)研发轻量化相控阵终端,可集成于手机、无人机等设备,直接接入 GW 星座网络。其产品已通过军方测试,应用于应急指挥场景。

臻镭科技(688270)军用芯片供应商,为卫星提供抗辐射电源管理芯片和射频芯片,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 发射服务与基础设施

航天科技集团(未上市)承担 GW 星座和 G60 星链的发射任务,旗下长征六号改、长征十二号火箭实现 “一箭多星” 快速组网。长征十二号可重复使用设计将发射成本降至每公斤 2 万元以下。

航天晨光(600501)航天科工集团旗下企业,为卫星提供高精度结构件和热控系统,产品应用于长征系列火箭和低轨卫星。

三、技术突破与国际竞争

频谱资源争夺中国通过 ITU 申请的 Q/V 频段资源可有效避开星链的 Ku/Ka 频段竞争,为未来 6G 通信奠定基础。GW 星座采用自主通信协议和加密技术,确保关键领域信息安全

手机直连技术G60 星链计划 2025 年实现 “旧手机 + 新卫星” 模式,用户无需更换设备即可接入卫星网络,这一技术路径比星链更具市场渗透力。

成本控制中国通过规模化生产和可重复使用火箭降低成本。例如,G60 星链卫星工厂单星成本下降 35%,长征十二号发射成本仅为星链猎鹰 9 号的 1/3。

四、风险与挑战

轨道资源与国际协调低轨卫星轨道遵循 “先到先得” 原则,中国需加快部署以避免与星链等项目发生碰撞风险。目前,GW 星座和 G60 星链已通过 ITU 完成轨道申报。

技术成熟度星间激光通信、相控阵天线等核心技术仍需进一步验证。例如,GW 星座的激光链路尚未实现全组网通信,G60 星链的手机直连稳定性待提升。

商业盈利模式卫星互联网前期投入巨大,中国需探索政府补贴、国际合作(如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等多元化盈利路径。

结论

中国星链计划以 GW 星座和 G60 星链为双引擎,正快速推进全球低轨通信网络建设。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如中国卫星中国卫通上海瀚讯)深度受益于国家战略支持,技术突破和成本优势有望助力中国在太空互联网领域实现 “换道超车”。尽管面临轨道资源、技术成熟度等挑战,中国的规模化部署能力和政策支持力度已使其成为全球卫星互联网竞争的重要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