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是个低端词汇。
为什么有些行业容易出现大而强比下游品牌方还要赚钱的代工厂,服装的申洲国际,芯片的台积电,医药的药明?
从下游需求端看,如果需要频繁出新品,创新驱动,迭代速度快,那么上游代工就可能更具备优势;反之,如果下游有稳固的经典品,行业生产制造的技术天花板有限,变化慢,那么自己生产做一体化,规模效应或是更好的选择。
带着这个视角再看一些行业。
比如芯片,医药,就是典型的下游创新驱动,变化极快,相应的下游企业创新压力极大,一旦自己产品没有跟上业内步伐,后果是灾难性的。
另一方面,芯片也好、医药也罢,生产制造环节其实也都存在大量know-how,在芯片行业发展历史中,90nm 制程到 5nm 制程的研发过程,具备生产能力的企业数量从 23 个骤降至 3 个,高资金投入+技术让相应的代工厂具备强大的话语权。
医药行业亦然,从化学药、生物药到细胞/基因疗法,对生产制造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且医药比其他行业有更大的特殊性,用到人身上,安全要求居所有行业之首,看药明康德的员工,3.49万员工,3.2万科学家,博士1000多人,典型的技术、资金高密集行业。
再看服装业,SKU极多,而且还存在尺码差别,同一种衣服,不同颜色、不同尺码都算不同SKU,库存压力非常大。相应的服装生产多少也是个谜,产量一开始不足了,如果他变成爆款,就必须快速追单,如果产量一开始很多,卖不出去就是实打实的亏损,服装的库存贬值速度极快,一个季度卖不掉就只能扔到奥斯。
行业特性决定,服装、鞋类是一个创意主导型且需要供应链快速响应的行业(服装也是所有行业里第一个实行柔性供应链的行业)。
那么跳出品牌方视角看代工厂,服装在生产方面具有相对标品、工序较为确定的特点,具备规模效应,待规模效应起来后,释放的盈利空间非常可观,翘楚是申洲国际,净利率非常显著的逐年上升。
这些代工之王的商业模式,被轻视和低估。这里面有当下市场为数不多的估值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