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粤化学:量产初期问题清单及解决方案,技术底气护航稳健运营

用户头像
超导先生
 · 浙江  

作为青岛惠城环保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惠城环保,股票代码:300779)旗下核心子公司,广东东粤化学科技有限公司全球首套20万吨/年混合废塑料深度裂解工业化装置于7月11日宣告试生产成功后,在设备磨合与工艺适配阶段出现了几类典型问题。经技术团队快速响应与精准处置,所有问题均已得到妥善解决,且未对核心生产能力与产品质量造成影响。以下为具体问题及解决方案的详细说明:
一、核心设备损耗问题:法国恩玛集团粉碎机刀头损坏
问题详情
项目采用的法国恩玛(ENMA)集团产废塑料粉碎机,在试生产初期出现刀头局部断裂、磨损过快的情况。经排查,根本原因在于混合废塑料原料成分复杂,除PP、PE等目标物料外,还夹杂着石子、金属碎屑等硬质杂质,且部分大块原料未预先切分,导致刀头在高速运转中承受瞬时冲击载荷,超出初期适配的普通合金钢刀头耐受极限。该问题曾造成粉碎机单次停机约2小时,短期影响了原料预处理效率。
解决措施
1. 部件升级替换:紧急采购适配高硬度物料的碳化钨合金刀头,其耐磨性能较原刀头提升3倍以上,可直接应对含杂质的混合废塑料粉碎需求。
2. 源头预处理强化:在粉碎机进料端增设两级筛分装置,第一级通过格栅去除直径超10cm的大块物料,第二级通过磁选与震动筛选分离金属、石子等硬质杂质,从源头降低刀头损耗风险。
3. 建立运维标准:制定“每8小时巡检刀头磨损状态、每48小时清理粉碎腔残留物料”的标准化流程,确保刀头安装间隙始终保持在0.5mm的最佳范围,避免因安装错位导致的额外损耗。
目前该设备已连续稳定运行超72小时,刀头磨损量控制在每日0.1mm以内,完全满足量产需求。
二、物料处理适配问题:干燥桶容量与工艺节奏不匹配
问题详情
试生产初期发现,原料预处理环节的干燥桶容量不足,与后续粉碎机的进料效率存在适配偏差。原配置的干燥桶单批次处理量为5吨,而法国恩玛粉碎机每小时进料量可达1.2吨,导致干燥桶需频繁启停补料,不仅增加了设备能耗,还因物料干燥时间不足(部分批次仅达到4小时,未满足6小时标准),使后续裂解反应中出现微量水分干扰,短期影响了裂解气纯度(波动幅度约1.2%)。
解决措施
1. 设备扩容改造:在原有干燥桶基础上,新增1台同规格5吨级干燥桶,通过并联控制实现单批次10吨的干燥处理能力,与粉碎机进料节奏完全匹配,彻底解决频繁补料问题。
2. 工艺参数优化:将干燥温度从80℃微调至85℃,在保证物料不降解的前提下,将单批次干燥时间缩短至5小时,进一步提升处理效率。
3. 智能联动控制:通过PLC系统实现干燥桶与粉碎机的联动,当干燥桶内物料湿度降至0.5%以下时,自动触发粉碎机进料程序,确保干燥后的原料即时进入下一环节。
改造后,原料干燥合格率从初期的92%提升至100%,裂解气纯度波动幅度控制在0.3%以内,完全符合产品质量标准。
三、共性认知:问题本质与项目基本面无关
从行业规律来看,东粤化学此次遇到的问题均属大型工业化装置量产初期的典型现象,核心原因在于“实验室工艺”向“工业化生产”转化过程中的设备磨合与参数适配,并未触及项目的核心技术根基——“一步法”废塑料化学回收工艺的稳定性与先进性。该工艺无需对混合废塑料进行复杂分选、产品收率超92%的核心优势未受任何影响,且首批交付的裂解轻油产品已通过质量检测,印证了技术路径的成熟可靠。
更为关键的是,惠城环保已依托自身在工业“三废”处理领域的多年经验,建立了快速响应的技术保障体系,上述两类问题均在24小时内完成定位与初步处置,48小时内实现彻底解决。这一应对效率不仅展现了项目的抗风险能力,更为后续300万吨/年二期、三期项目的推进积累了宝贵的工业化运营经验。
对于投资者而言,此类可快速解决的设备与工艺适配问题,恰恰是项目从“试生产”向“稳定量产”过渡的正常阶段。随着设备磨合的完成与标准化流程的落地,东粤化学的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将持续提升,其在废塑料化学回收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与市场潜力将逐步释放,短期问题无碍长期价值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