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D打印微通道冷板:传统机加工的冷板翅片结构散热效率已经达到极限,目前公司3D打印的微通道冷板导热效率相比CNC高40%+。3D打印的微通道冷板为纯铜材质(铜导热效率最好),需要绿光打印机,因为红光吸收率只有10%左右,绿光吸收率60%+。公司给台湾客户的产品大小和芯片差不多,和传统液冷板完全不一样,传统的是挤压成型的,流道复杂程度完全不如3D打印。公司打印的是立体的结构,没办法用传统机加工方式加工。
2、采购的绿光打印设备:绿光市场比较小,很多国内企业并不愿意做,国外两家能做,进口一套500万人民币,还有一家担心用在半导体所以大面积禁售,目前在和国内的企业合作,一套价格200万+。
3、研发团队:前期和广东高校和院士合作一些前期分析,借助高校的资源,但最后i测试及生产都是公司自己。目前南方增材团队不到20人,规划要有50-60人。
4、技术壁垒:核心壁垒还是在产品设计上,一是散热结构know how,二是如何打印出来。有更好的散热结构,和coolermaster的合作已经迭代6代产品才基本定型。绿光打印设备也有壁垒,设备迭代不会很快,估计3-5年一次大迭代绿光打印器。传统的3D打印厂商不会对公司造成威胁,公司打印的是散热产品且已经和客户合作一年之久,具有一定稀缺性。
5、Coolermaster合作:接触最早,相对走的最深,目前国内应该暂时没有对手。但客户不会押宝在一个技术路线上,比如蚀刻、金刚石和两相冷板等都也在探索。结构设计方面客户的帮助不大,主要是给ns公司反馈产品散热的情况。目前基础产能不够,不具备量产的验厂的条件,cm要求公司上产能,二期厂房5000万买了20台设备(扩产前产能不到10台,扩产20台+配合审厂)。客户有明确指引后公司才有的扩产动作。真正能上量产能至少100台打印机以上。去年下半年和CM接触是展会上,公司之前就有纯铜散热布局,有机缘巧合,目前台湾只有一个客户在接触,策略是希望锚定一家头部客户。国内有一些客户再对接。
6、卡位:国内给coolermaster送样的应该只有公司一家,台湾有一家做电子束3D打印的在做相似的产品,但玩家不多。现在更多还是先发优势,
7、3D打印良品率&产能:最近3个月到93%,未来要到96%。去年10个打印产品成品才有2个。单台打印机一天20-50片,成本相比现在的高10-20%,批量化后还有下降空间。打印技术类似于焊接,密度不如压铸,一层一层打上去。也可以在模压件上打。3D打印产品精度+-0.2mm,散热不是越光滑越好,粗糙反而利于散热。
8、目前打印产品:NV的只有一款,光模块有一款正在开发,IGBT也有一款,还有新能源车,光模块现在几个简单的样品还在修改,主要给后面的1.6T光模块液冷产品考虑。光模块可能也会较快落地,因为没那么敏感,所以的产品估计最快也是明年下半年。光模块东西小,测试也进,一两周就可以完成。新能源领域成本敏感,要看我们的降本进度
主业:前年有个资产减值,剔除后每年还是维持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