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兴菌业(SZ002772)$ 众兴菌业:被严重低估的潜力股,120亿市值只是起点
在资本市场的版图中,众兴菌业(002772)当前其市值与真实价值严重背离,正等待着市场重新发现。截至2025年9月12日,众兴菌业总市值仅39.68亿元 ,但随着业务基本面的快速蜕变,120亿市值绝非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基于坚实数据与业务逻辑的保守底线。
双孢菇业务:稳健增长,筑牢市值根基
双孢菇业务作为众兴菌业的“现金奶牛”,展现出了惊人的盈利稳定性与增长潜力。2024年年报数据显示,其毛利率高达34.81%,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进入2025年,湖北众兴的双孢菇产能持续攀升且即将实现满产。这不仅意味着产量的提升,更预示着成本的进一步摊薄与利润的显著增长。值得一提的是江苏众兴双孢菇项目也在同步推进中。
从市场供需来看,双孢菇因种植门槛高,竞争格局相对稳定,市场价格稳中有升。众兴菌业凭借先进的种植技术与高效的运营管理,牢牢占据市场高地,不断扩大市场份额。预计2025年双孢菇业务净利润可达1.5亿元(含湖北产能增量) ,成为支撑公司市值的重要支柱。
主业技改成效显著,盈利面持续拓宽
除双孢菇外,公司其他食用菌业务通过技术改造,正实现从亏到盈的华丽转身。金针菇业务此前受行业周期与产能过剩影响,处于亏损边缘。但2024年启动的生产线技改已大见成效,2025年上半年成功实现“减产减亏”。产能虽较2024年缩减15%,但亏损额同比锐减40% ,预计2025年全年可实现盈亏平衡,彻底甩掉亏损包袱,为公司盈利贡献正向力量。
北虫草业务也在同步推进技术改造,生产线全面改为冬虫夏草项目,终结亏损困境。
冬虫夏草项目:分层落地,业绩爆发在即
众兴菌业的冬虫夏草工厂化仿生培育业务,是其迈向120亿市值的关键“助推器”。目前,七大项目已从规划蓝图逐步变为现实,各项目进展顺利,部分关键项目已落地投产,使得“年新增利润3亿”的目标不再是纸上谈兵。
金兴生物作为最早落地的项目,2023年启动技改,2024年中报披露已完成投产。采用成熟仿生培育技术,设计年产能对应净利润约5000万元。2025年上半年已贡献净利润2200万元,全年有望超额完成目标,成为短期利润增长的急先锋。
新乡众兴2024年4月启动投入,目前有序进展;陕西高科作为规模领先的项目,预计2025年底投产,2026年将成为利润主力;四川众兴投入力度最大,现有厂房改造生产进展顺利;清水众兴2025年启动新建培育厂房,总建筑面积达2.8万平方米,设计年产能对应净利润约6000万元;众安生物2025年中报明确披露,转攻冬虫夏草业务。
从项目节奏来看,2025 - 2026年将是冬虫夏草业务的集中收获期。2025年有金兴、昌宏、新乡贡献利润,2026年陕西、四川、众安生物陆续投产,清水众兴跟进。七大项目全部达产后,保守测算年新增利润3亿,将为公司市值增长注入强大动力。
120亿市值估值逻辑:主业与新业共振
基于以上业务分析,重新审视众兴菌业的估值逻辑,120亿市值是对其价值的保守评估。
从主业估值来看,2025年双孢菇业务净利润预计1.5亿元(含湖北产能增量),金针菇 + 北虫草实现盈亏平衡(较2024年减亏约8000万元) ,按20倍PE估值,主业可支撑30亿元市值。
冬虫夏草业务按30倍PE估值,对应90亿元市值。主业与新业合计估值120亿元。即便考虑业务协同折价与市场认知滞后,当前39.68亿市值也远低于其合理价值,低估程度一目了然。
短期1 - 2年(2025 - 2026年),随着湖北众兴产能满产、冬虫夏草项目密集投产、金针菇实现盈利,公司净利润有望从2024年的1.28亿元,跃升至2026年的5亿元以上(双孢菇1.5亿 + 冬虫夏草3亿 + 其他业务0.5亿)。按25倍PE测算即可轻松超过120亿市值,有力验证了“120亿是底线”的结论。
众兴菌业正站在发展的新风口,双孢菇业务稳健增长、其他主业技改成功、冬虫夏草项目加速落地,三大业务板块协同发力,构建起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其120亿市值底线具备充分的数据支撑与业务逻辑,未来成长空间巨大,有望在资本市场实现价值回归与腾飞。$雪榕生物(SZ300511)$ $东阳光(SH600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