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68岁的药物代谢领域泰斗钟大放教授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7月4日,检方作出不予批捕决定。7月5日凌晨,钟大放走出看守所,恢复人身自由。
时隔37天,这位曾参与国内1/5以上创新药物研究的顶尖科学家终于重获自由。此前,这位顶尖的科学家因卷入上市公司诺思格的1.8亿元股权纠纷,被指控“敲诈勒索”身陷囹圄。
为此,48名中科院硕博生联名请愿。这些在药物研究领域深造的高层次人才在请愿书中写道:“钟老师一生奉献科研,如今却因商业纠纷身陷囹圄,这是中国科学界的悲哀。”学界普遍担忧,此案可能打击科学家创业热情。
究竟是何种纠纷,让医药学界如此震荡?
刑拘漩涡,扑朔迷离
2025年5月28日,北京警方以涉嫌“敲诈勒索”为由对钟大放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值得玩味的是,这一动作发生在苏州检方对另一起“职务侵占”指控作出不起诉决定的敏感时刻。
而这场纠纷,要追溯到2016年。
公开资料显示,钟大放是吉林长春人,曾任沈阳药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等职,2015年1月创立苏州海科,并获得“苏州工业园区科技领军人才”称号;2021年,钟大放入选“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
而本案的另一关键人物武杰,则为美国国籍、诺思格董事长。
此次案件要追溯到2016年,时间线大致如下:
2016年3月24日,钟大放与武杰签署了第一份合作备忘录:武杰用诺思格0.8%的股份,置换苏州海科80%的股份。并于2016年6月27日签署了正式的股权转让协议。
彼时,武杰宣称诺思格估值为100亿元,而当时的苏州海科估值为0.65亿元。在此基础上,双方的置换才在商业考量上显得合理。
2017年,钟大放发现,诺思格当时对外公布的市值评估为2.25亿元。而目前诺思格最新市值也仅为50亿元,都与9年前武杰宣称的100亿元市值相差甚远。
而钟大放成立的苏州海科,手握生物分析实验等领域多项前沿技术,盈利能力较强,撑起了诺思格2016年到2018年的1/3利润,却仅仅置换了0.8%的利润,钟大放开始意识到不对劲。
2017年7月起,钟大放曾提出双方终止合作。2018年7月的补充协议成为争议核心。双方约定将钟大放团队持股比例上调至 4%,但附加了严苛条件:苏州海科需连续三年保18%以上利润增长,且钟大放、陈笑艳二人遵守竞业限制。
2020年7月,诺思格面临上市,钟大放要求武杰按照承诺将代持的股权登记至其名下,但武杰不予兑现,并要求钟大放在证监会的询证函上做出“与诺思格不存在股权纠纷”的陈述。
2021年,武杰报案称钟大放涉嫌职务侵占、敲诈勒索。前者因 “证据不足” 不起诉,后者导致钟大放被刑拘。其妻子实名举报诺思格 “以刑化债”,控诉上市公司借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
2022年,在诺思格冲刺上市之际,钟大放直接向深交所提交了举报信。同年8月2日,诺思格成功登陆创业板,股价涨超14.11%。
2023年8月,钟大放起诉诺思格索赔1.8亿元,北京四中院与高院两审均驳回其请求。目前最高法已受理再审申请。
时间来到今年,钟大放因被诺思格公司指控涉嫌“敲诈勒索”,被刑事拘留。6月19日,诺思格的声明证实了此事,称在公司上市申报时,钟大放等人通过违法扣留公司资料、伪造文件等方式阻挠、延迟公司上市进程,以此相要挟索要钱款数亿元。公司曾被迫妥协,并向钟大放等人支付巨额资金。诺思格还表示,钟大放等人通过举报、舆论压力方式威胁进一步索要更多金额,最终公司选择报警解决。
5月28日,钟大放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7月4日,北京检方作出不予批捕决定。钟大放在被刑事拘留37天后恢复人身自由。据悉,钟大放的健康状况成为重要考量。身患多项基础疾病的他,在37天羁押期间身体状况明显恶化。知情人士透露,出狱后的钟大放急需静养恢复,暂时无法公开露面。
一场横跨九年的股权纠纷,让68岁的科学家身陷囹圄。
学界联名请愿
48名中科院硕博生联名请愿成为本案标志性事件,也成为了案件的转折点。这些在药物研究领域深造的高层次人才在请愿书中写道:“钟老师一生奉献科研,如今却因商业纠纷身陷囹圄,这是中国科学界的悲哀。”学界普遍担忧,此案可能打击科学家创业热情。
请愿书中,这48名硕博生提及钟大放的过往事迹,社会各界可以拼凑出钟大放的科研人生。
他是一位极具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的科研工作者,在上世纪放弃了德国先进的科研平台和优厚的生活条件,毅然回到祖国投身于新药研发工作,尤其是在药物代谢动力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钟大放教授至今已发表超过210篇SCI论文,并直接参与了国内超过五分之一创新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为国产原研药物的研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一名教育者,钟大放教授在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培养并指导了50名博士生和近100名硕士生,对科研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学生们成为了各个机构、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中的行业骨干和中坚力量。
钟大放教授淡泊名利,尽管曾两次被推荐提名院士,但都因不愿意让行政事务占用自己的科研时间而拒绝。即使在他担任药代中心领导职务期间,他也从未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而是甘心做铺路石,积极鼓励和支持年轻学者的发展,赢得了同事们的尊敬和学生们的爱戴。
钟大放的学生们呼吁办案机关能够公正地处理此案,并考虑采取更为人性化的措施,如取保候审等,以体现法律的温情、谦抑与人本关怀。他们认为,这不仅是为了钟大放教授个人的权益考虑,也是对其多年来对科学和社会所做贡献的一种尊重。
除了学生们的一片赤诚,钟大放的妻子也公开实名举报,指出武杰于2016年诺思格尚未上市时,虚构公司有100亿元估值,在没花一分钱的情况下,骗取收购钟大放亲手创办的苏州海科公司股权。事情败露后,又诬告钟大放敲诈勒索,利用刑事手段插手经济纠纷,以刑化债,直至把年近70岁的钟大放刑事拘留,以此逼迫钟大放让步妥协。
一场股权争夺战
此次案件的几个关键点,分别在2018年7月、2020年10月、2022年3月,钟大放与武杰分别签下一份补充协议、一份股权代持协议和一份股转债协议。
知情人士称,之所以时隔两年就签下新的协议书,是因为武杰在此期间多次毁诺,试图否认承诺给钟大放等人的诺思格相关股权。每次毁诺后,又会为了公司能成功上市,通过盛泽林等中间人和钟大放进行协商,签下补充协议。
而这三份协议存在与否,成为了双方利益纠纷的根源。
对此,钟大放提供了这份协议签订期间的聊天记录、协议复印件、字迹司法鉴定等作为证据,诺思格和武杰坚称协议不存在。钟大放的学生、合伙人陈笑艳则表示最终执行情况她不清楚。
由金陵司法鉴定所出具的鉴定意见书显示,武杰、钟大放、陈笑艳在2020年10月签订的股权代持协议上的字迹与本人一致。
对此,诺思格坚称,这份股权代持协议不存在。诺思格表示,这份协议系钟大放伪造文件,意图蓄意抹黑公司。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和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已确认,2020年协议书不成立。
目前,盛泽林拒不承认自己拿走了这份协议的原件,案件审理因此缺少关键证据。而合伙人陈笑艳也否认签署。
截至目前,有关钟大放与武杰是否签署了股权代持协议的诉讼已经完成初审和二审,钟大放均被判输。钟大放已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虽然钟大放目前不予批捕,但案件还在持续推进,这场闹剧最终结果如何,还是个未知数。
相关阅读:
药物所钟教授团队与诺思格到底为什么而“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