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市场投资者踊跃接盘,上市药企大股东们则一边套现数亿港元,一边巩固控制权,其秘诀就是“以旧换新”的资本运作。
今年以来,港股生物医药板块再融资热潮涌动,多家创新药企采用“以旧换新”的配售方式融资。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初至今,已有超过20家港股创新药企完成再融资,总金额超过340亿港元。
其中,亚盛医药、歌礼制药、云顶新耀等企业均采用了“以旧换新”的配售方式,单笔融资动辄超过10亿港元。在这一过程中,创始股东既实现了部分套现,又帮助企业筹集了研发资金,还维持了公司控制权,实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01 融资秘诀:“先旧后新”何以受宠?
“以旧换新”是港股市场一种特殊的再融资方式,主要包含两个步骤。
第一步,大股东将自己持有的旧股以折让价出售给独立第三方投资者;
第二步,上市公司随即向该大股东发行相同数量的新股。
整个过程完成后,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基本不变,公司则获得了新资金,而投资者以折让价获得了股权。
“配售”是港股上市公司在现有已发行股份20%以内、无需股东大会即可增发新股的一种闪电融资机制,其显著特点是“快捷”,对原股东的股权比例稀释较小。
与单纯发行新股相比,“以旧换新”对投资者更具吸引力,因为投资者买入的是创始人手中持有的老股,老股没有禁售期限制。这意味着投资者可以随时在二级市场卖出,流动性远好于认购有锁定期的新股。
02 操作路径:资本运作的完美三步走
“以旧换新”的操作看似简单,实则精心设计。
首先,寻找契机。通常选择股价处于阶段性高位时进行操作,如亚盛医药在2025年7月进行“先旧后新”配售时,其股价已从2024年的低点大幅反弹。
其次,确定比例与价格。折价幅度是关键平衡点,亚盛医药的配售价为每股68.6港元,较公告日收市价折让约8.2%。
最后,资金流向分明。通过“以旧换新”,上市公司获得了研发和运营所需资金,大股东则可能实现部分套现。如亚盛医药通过这一操作,公司募得约14.93亿港元。
03 现实案例:药企“换新”全景扫描
除了上述亚盛医药之外,几乎同一时间,歌礼制药也采用类似模式融资。该公司创始人吴劲梓全资持有的JJW12 Limited以16.45港元/股出售其持有的歌礼制药5240万股股份,合计套现约8.61亿港元。随后歌礼制药以相同价格向JJW12定向增发新股2882万股股份,募资额合计4.74亿港元。这一进一出之间,吴劲梓透过JJW12套现约3.87亿港元,JJW12持股比例由53.38%降至49.45%,歌礼制药则获得了4.68亿港元的净融资。
康诺亚与歌礼制药类似,其董事长陈博先将手中2160万股以每股45.48港元卖出,再以同等价格认购康诺亚新发行的1900万股。康诺亚募得了8.6亿港元,陈博则通过这次换股套现了1.2亿港元。
04 背后逻辑:融资潮下的生存之道
创新药研发的制造出的“烧钱”表象或是推动药企频繁再融资的根本原因。(见:创新药研发需要十年就是个伪命题.)
2025年上半年,生物医药二级市场经历漫长下行周期后强势反弹,与之相伴的是再融资行情的持续升温。今年医药二级市场拟募资/已完成再融资的事件数已达数十起,再融资总金额几乎与2024年全年总额持平。
创新药企面临着一个残酷现实:要么持续融资维持研发,要么被迫中止在研管线。来凯医药在2025年9月通过配售新股募资5.78亿港元,该公司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亏损为1.3亿元,资金需求迫在眉睫。
05 深远影响:谁受益,谁担忧?
“以旧换新”的融资方式创造了多赢局面:
对上市公司而言,在股价高位时融资,能以较小股本稀释获得更多资金。亚盛医药在配售前几日,其第二款药物刚刚获批上市,正需要资金用于临床推广。此次融资为该公司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对大股东而言,既能保持控制权,又能实现部分套现,还避免了因公司直接发行新股而导致的股权稀释。歌礼制药创始人吴劲梓通过操作套现约3.87亿港元,同时保持了对公司控制权。
对投资者而言,以折价获得无锁定期的股份,提供了短期套利机会。尤其是机构投资者,能够一次性获得大量股份,而无需担心在二级市场大量买入推高股价。
然而,这种融资方式也存在争议。有市场观点认为,这种操作可能传递出大股东对公司长期信心不足的信号,或者表明公司暂时难以通过内生增长维持运营。此外,折价配售可能对二级市场股价造成压力,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
随着创新药企研发进程的推进,资本市场上的融资游戏仍在继续,而“以旧换新”作为平衡各方利益的精巧设计,还将在创新药行业的资本局中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