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晚,网上传出广东省发改委、广东省能源局、国家能源局南方监管局印发《关于调整我省煤电气电容量电价的通知》,这是继2024年全国推行煤电容量电价机制后,地方首次大幅加码政策力度。
以华能国际为例,其煤电权益装机约8000万千瓦,新政策下年增税前收入80亿元,税后净利提升约60亿元,相当于每股收益增厚0.04元。核心逻辑在于:容量电价覆盖固定成本,电量电价反映燃料变动成本。即使煤价波动或电量电价下跌,企业也能锁定基础收益。
2. 现金流改善催生估值逻辑转变火电股正从“强周期”向“弱周期公用事业”属性切换。过去火电估值长期低于10倍PE,而长江电力等稳定收益型能源企业估值超20倍。随着容量电费占比提升(2026年占固定成本回收50%以上),现金流稳定性增强,行业估值中枢有望系统性上移。
3. 装机意愿回升,成长空间打开政策明确承认了火电作为“调节性电源”的兜底价值。粤电力A等企业已加速推进194.2万千瓦气电和800万千瓦煤电在建项目,为中长期电量增长埋下伏笔。
新规对气电机组实施精细分类:
9E及以上机组:264元/千瓦(涨幅164%)
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机组:396元/千瓦(涨幅296%)
深圳能源东部电厂(117万千瓦气电)测算显示,新规可为其年增收超1亿元。高补偿标准直接利好技术领先的气电调峰主力,尤其是承担电网尖峰负荷的灵活机组。
水电虽未直接受容量电价影响,但电力市场化改革为其打开电价空间。广东等沿海省份峰谷价差持续拉大,水电的低成本与调峰能力有望在现货市场中捕获溢价。
核电则面临挑战与机遇交织:
压力:市场化交易电价下行(中国核电2024年净利润降17.38%);
机遇:政策鼓励核电参与绿电交易,通过与用户签订稳定价差的中长期合约对冲风险。中广核已推动22台机组完成年度签约,锁定收益。
风电、光伏虽未纳入容量补偿,但新政传递出明确信号:
电价不确定性增加:广东2025年市场化交易电价同比降7.4分/度,倒逼企业通过技术降本(如风电技改提升利用小时)维持收益;
消纳压力转移:煤电容量电价本质是为新能源波动性“买单”,未来新能源需承担更多系统平衡责任。
1. 火电龙头:
华能国际(00902):煤电装机占比超70%,业绩弹性最大;
粤电力A(000539):广东本土气电装机1184万千瓦,直接受益分层补偿。
2. 区域比较优势:内陆煤电企业受益更显著(如皖能电力),因当地电价降幅小于沿海,叠加煤价下行形成“剪刀差”利润。
3. 高股息防御标的:火电现金流改善推动股息率升至6%以上,华电国际H股(7.5%)、福能股份(火转绿布局) 值得关注。
广东容量电价暴涨的背后,是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精妙权衡——用火电的“稳定”换取新能源的“波动”,以政策补偿换投资信心。
当煤电从“基荷电源”转向“调节卫士”,当核电在市场化浪潮中探索绿电溢价,当风电光伏直面竞价生存战,中国能源结构的转型已迈入深水区。
这一轮政策红利,不仅重塑了火电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更悄然改写着能源革命的底层逻辑:没有“落后”的能源,只有错配的角色。
特别声明:文中涉及个股仅作行业案例探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独立,请务必结合个人风险承受能力审慎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