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投资几大门槛:
1.“应用只看看大厂”
这个认知基本上属于没入门,也属于不尊重基本常识。
Palantir两年前只有200亿美金,现在4000亿美金。
App两年前只有30亿美金,现在2000亿美金。
所有的科技革命,都会有小公司变成大公司,根本原因是科技革命会带来新的机会,而在新的机会面前,很多小公司因为在不同分支的商业敏感度更高,所以转身更快。在大厂大力发展模型时,Palantir已经在应用模型为客户创造价值。而等大公司反应过来时,市场局面已经不一样。很多商业模式的门槛是很高的,并不是花钱就可以做到一切。否则拼多多是没法从京东阿里的包围下仍能创出一片天的,字节也没法从腾讯阿里的堵截下横空而出的。
2.“应用没有看到爆款”
这个认知属于没有看到AI的本质。
AI的本质是生产力的工具,而并不是娱乐的工具,娱乐只是AI的一小部份而已。用AI来筛选靶点,用AI来做企业决策,用AI来全周期健康管理,用AI来管理城市,用AI来管理工厂,提升产品良率,能源AI调度,用AI来做供应链管理等等等等,这才是AI的核心价值,这也是我说的AI只能看大厂属于没入门的一个原因。垂直行业的数据都不出域,你找几个专家就可以的话,违法成本这么低吗?
千行百业,就靠你那几个大厂,你在开玩笑吗?不过是一些娱乐公司而已。
所以AI不看爆款,AI看的是在各行各业的落地。
3.“AI只用投硬件就可以了”
任何一个行业的投资,都是从上游开始,但是下游的大爆发,都要依赖于上游的降本。
A股很多人应该都投资过新能源车吧,新能源车渗透率从0到50%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于成本大幅下降的一个过程?成本和规模成反比,成本越高,越没法普及,这其实是基本的常识。
AI硬件过去三年是量价齐升的逻辑,因为训练端对成本不敏感,也因为芯片垄断。但是在推理时代,英伟达无法垄断推理芯片的情况下,算力成本会不会大幅度下降?我觉得这不是一个问题,这是一个常识。
所以硬件最肥美的量价齐升的阶段已过,但是硬件不可以投资嘛?不,价格降低,量大幅度增长是大概率事件,前提是应用爆发。换句话说,量是否大规模爆发取决于应用是否会爆发,也就是说推理时代,是应用在前,算力在后的。
这是我投资AI比较基础的逻辑,我觉得这些都是常识,根本涉及不到认知层面。
美股的走势其实非常符合这些常识,看一下今年Palantir和App的走势,B端已经进入正向循环,靠AI盈利,这符合产业的发展阶段,B端最先进入盈利,大规模的B端做的是把AI应用到全行业的同时,给上游足够多的时间跑通产业链,为后续C端大规模降本提供时间支持。这也是为什么新技术总是从B端大公司开始的原因,因为要用钱养产业链的。AI特殊一点,因为黑暗丛林法则,很多大厂不看回报的投入,但是商业就是商业,到最后还是要遵守基本的商业法则的,那就是亏本的生意没人做。
我看好AI,也看好大厂,但如果AI只靠大厂,那么AI是没有任何前途的。
主席说过,团结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