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光纤市场:出货、应用、技术、成本及国内外市场分析,专家访谈part2
$长飞光纤光缆(06869)$ $长芯博创(SZ300548)$ $微软(MSFT)$
声明:帖子内容不代表个人观点,仅为专家访谈,不作为投资依据,此文为AI录音转译,可能会有个别错字,有什么争议的地方别喷我,谢谢
话题 Q:当前产业中相关技术的实际产出在今年、明年及远期的发展情况如何? A:产业层面,相关技术主要应用于对食盐不敏感的场景,该场景价值已被行业认可,但核心矛盾在于价格问题。若作为干线材料大规模应用,需匹配接近单模光纤的较低价格。目前单模光纤因出货量达数亿公里级,价格较低,因此相关技术量产的前提是实现价格与单模光纤的匹配。
Q:以长飞公司、海外的康宁等客户今年及明年的出货体量预计为多少?
A:今年出货量预计为1,000公里。
Q:今年出货量估计1,000公里,指的是单家分公司的出货量还是多家分公司合计的出货量? A:指多家分公司合计的出货量,规模约为1,000多公里。
Q:分公司相关业务一公里的售价约为多少? A:一公里的售价约为10万元。
Q:北美数据中心市场中谷歌等公司的项目进展情况如何?批量采购是否需要较长时间? A:基公司在北美数据中心市场有明确进展,与相关方合作紧密且已有项目推进,但需待专利规避问题解决后才能正式批量采购。g公司的项目聚焦于数据中心之间的网络连接场景,目前已明确应用场景,但实际下单仍需一定时间。
Q:该产品起量较大的场景主要集中在数据中心间互联、数据中心内还是长距离数据中心传输中的哪些地方? A:主要增量集中在干线上。该产品用于替代单模光纤,而单模光纤的主要应用场景即为干线。干线主要服务于对时延敏感的业务,其低时延优势在长距离场景下更显著;数据中心内为短距离场景,时延敏感度较低,因此增量相对有限。
Q:处理当中互联是否指几百公里以上的场景? A:几百公里的场景属于干线,目前最短的例子为上海到南京。
Q:北美场景的具体情况是什么? A:北美场景中,IDC数据中心之间距离较远,通过光纤连接AI集群,低时延连接可提升算力输出及协同程度。
Q:北美地区该产品主要应用于数据中心互联场景,其替代的是单模光纤还是多模光纤? A:该产品主要应用于微软以外地区的数据中心互联场景。微软自建数据中心内部已采用光纤连接。由于产品初期部署成本较高,未达到该规模前成本难以降低,因此数据中心内的部署需完成1万公里规模后才能实现成本优化。
Q:数据中心互联相关产品累计出货1万公里后成本下降的表述是否成立? A:除lumensity外,累计出货1万公里后成本将下降;微软作为独立主体存在。
Q:其他厂商若累计出货1万公里,成本是否明显可控? A:除lumensity外,累计出货1万公里后成本明显可控。微软公司为独立存在。
Q:除微软实验项目外,其他主要应用场景是否为20到5公里的数据中心互联,而非上百公里的传输或干线连接? A:主要场景以几十公里的应用居多,且涉及多星而非单星。
Q:好多芯一起具体指什么?是否为混合使用? A:好多芯一起指混合使用,例如近期项目中,一根96芯光缆中仅部署6芯空心光纤。未来待验证数据完善且成本问题解决后,可能全部使用96芯空心光纤,届时空心光纤用量将大幅增加。
Q:售价10万人民币是否为新公里的计价单位?若使用6星,是否需按6倍计算,即60万? A:售价10万人民币为新公里的计价单位,使用6星时需按6倍计算,即60万。
Q:出货量1,000公里是否指新公里概念?若为新公里,如何转换为实际光纤或光缆长度? A:出货量1,000公里为新公里概念,实际光纤或光缆长度需将新公里数除以6计算得出。
Q:除Maxwell项目外,其他项目中进展较快的客户是谷歌还是北美其他客户? A:在北美空心光纤项目中,谷歌进展较快,该项目已推进两年。
Q:数据中心内部的光纤替代是否不需要空心光纤? A:数据中心内部的光纤替代也需要空心光纤,但其当前成本较高,导致应用受限。在数据中心内部,如算力卡协同场景中,使用低时延的空心光纤可提升协同效率。
Q:全球范围内未来出货较快的产品主要涉及哪些主体? A:未来出货较快的产品主要为city产品,其他企业正跟进相关技术。中国岭南大学项目因缺乏预制棒及拉丝塔导致量产能力不足;北美康宁具备空心光纤技术。
Q:反谐振结构空心光纤拉丝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设备变化还是控制工艺变化? A:拉丝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控制拉丝塔,且需要使用较大的拉丝塔。
Q:拉丝塔的供应商情况如何?是由各企业自行制造还是通过外部供应商提供? A:拉丝塔早期技术由欧洲企业于50年前开发,后引入中国。国内企业学习掌握相关技术后实现国产化自主建造,目前已在技术基础上创新并具备反向输出能力。
Q:实质性商务合同或订单预计何时能够实现产出? A:目前已有订单在洽谈并签署。北美市场在专利问题规避后前景良好,因当地客户资金充足,量价匹配情况有望改善;当前阶段存在量价不匹配问题,客户决策者因担忧高价购买产品两年后贬值而面临决策困难。
Q:明年该客户订单的金额或公里数预计如何? A:当前订单尚未实现盈利,预计明年一季度仍无法实现盈利;后续盈利问题的解决进程受商务端不可控因素影响,此类因素实际取决于外部控制而非问题本身。
Q:假设相关问题解决后,收入规模或出货量规模预计为多少? A:假设相关问题解决后,以北美地区为例,当前数据中心之间互联的大模光纤用量约为800万星公里,若其中10%的场景使用空心光纤,则出货量预计为80万星公里。
Q:该公司一年的光纤需求800万芯公里是如何定义的?是否区分单模或多模?芯公里的计算方式是怎样的? A:800万芯公里是裸光纤的计量方式,例如16芯光缆裁成16段接续后,其长度计量为16芯公里。
Q:800万芯公里的光纤需求中,平均每根光缆的芯数是多少?单模与多模的芯数分布情况如何? A:该光纤需求以单模为主。北美因结构化布线需求,单根光缆通常为8芯或16芯,多根单根光缆组合成256芯的捆状结构。光纤主要用于三级互联结构,各层连接长度不同。此外,北美IDC通过自建埋光纤连接,因此整体光纤用量较大。
Q:除与g公司合作外,c公司在北美市场是否与其他客户有合作或接触? A:北美市场c公司主要合作对象为单一客户,与AWS仅处于接触阶段,与Microsoft无合作可能;此外,通过墨西哥电信与北美运营商存在潜在需求。
Q:中国厂商进入北美光纤市场较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否涉及IP壁垒或反垄断反倾销壁垒?
A:中国厂商进入北美光纤市场面临多重障碍:一是反倾销措施限制,如镀膜光纤已被实施反倾销;二是当地建厂成本高且北美地区不适合建设工厂;三是光纤被视为战略物资,存在频繁的限制措施。不过,数据中心相关产品因具有全球通用性,且部分企业通过在墨西哥等地建设数据中心的方式布局,限制相对较少,得以进入北美部分领域。
Q:空心光纤未来销售量或生产量提升时,是否需要额外购买设备?与普通光纤的设备有何区别?
A:无需额外购买设备,相关设备无市场供应,均由客户自主开发。拉丝设备及化学沉积设备无外部供应商,除早期荷兰企业生产过部分设备外,其余均为客户自主研发;相关装置体积较大,本质为自主开发的装置而非标准化设备。
Q:北美数据中心场景下单模光纤与多模光纤的使用场景如何?单模与多模的使用比例及具体应用位置是怎样的?
A:早年因EML激光器存在技术瓶颈,多模光纤在北美数据中心用量较多且更具竞争力。随着EML激光器技术突破及单模50G、100G技术发展,叠加北美结构化布线连接距离较远的需求,单模光纤应用场景显著增加;2018年硅光技术进入产业界后,硅光模块无需EML激光器、仅需CW激光器的特性推动产业结构变化,多模光纤份额大幅缩减,单模光纤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当前北美数据中心三层互联中,二层与三层间因连接距离常超100米,主要使用单模光纤;一层与二层间多模光纤少量存在,不同公司差异显著,整体数据中心内以单模光纤为主。
Q:2025年北美数据中心光模块出货是否仍以单模为主?
A:2025年北美数据中心光模块出货仍以单模为主。当前北美数据中心三层互联中,二层与三层因连接距离常超100米,单模因技术及成本优势占据绝对主导;一层与二层之间多模仅少量存在。尽管多模基数较大,数量仍可观,但整体以单模为主。
Q:国内数据中心是否以多模为主?
A:国内数据中心在2023年以前以多模为主,2023年起单模比例逐步提升,例如腾讯数据中心已基本采用单模。
Q:单模和多模光纤对光纤的价值量是否有明显影响?
A:单模光纤为9微米直径的玻璃丝,其带宽无限且无传输瓶颈,作为低成本、高可用性的传输通道,缺乏溢价空间;多模光纤在速率升级时需提高模式带宽并调整化学层级,部分厂商难以实现该工艺,因此具备溢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