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就是民营企业搞太空生意,比如发卫星、做太空旅游。
火箭液体发动机相当于汽车的“高级引擎”,用液体燃料(类似汽油+氧气罐),能反复调节推力、多次使用,比“一次性烟花”式的固体发动机更省钱。
两者结合就是民企研发可回收的液体火箭,像“太空出租车”一样便宜送东西上天,让普通人也能用得起太空服务。
1.政策推动:2024、2025年“商业航天”连续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行业迎来技术突破和规模爆发的双重拐点
2.技术突破:我国半年内成功研制两款可重复使用液体发动机
9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大范围变推、可复用,降低成本
140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国内最大推力甲烷机,燃料清洁、维护简便,适合重复使用
3.经济价值:液体发动机是火箭回收的“心脏”,可复用设计大幅降低发射成本,推动商业航天盈利
铂力特(西安铂力特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问:铂力特在商业航天+火箭液体发动机概念上有什么优势?
答;
1.全链条金属3D打印技术领先
掌握SLM、LSF、WAAM等主流3D打印技术,能一体成型大尺寸(800mm级)、复杂结构件
自研高温合金材料耐温达1200℃,满足液氧甲烷发动机极端工况
智能产线实现批量稳定生产,材料利用率达95%(传统工艺不足20%)
2.深度服务头部商业航天客户
为蓝箭航天、星际荣耀等30+企业提供核心部件
批量生产火箭发动机关键件:朱雀二号的管路件(130小时/批)、JD-2发动机涡轮泵壳体等
占九州云箭"龙云"发动机90%以上复杂结构件份额
3.显著提升研发效率与降低成本
通过拓扑优化实现零件减重40-50%
缩短研发周期50-70%,加速发动机迭代
降低单件成本30%以上,支撑火箭可重复使用
斯瑞新材(陕西斯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问:斯瑞新材在商业航天+火箭液体发动机概念上有什么优势?
答:
技术突破:自主研发的CuCrNb耐高温铜合金材料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填补国内空白,实现推力室内壁等关键部件国产化,技术自主可控。
量产能力: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内壁已量产,2024年产能140套,2025年扩至280套,2026年目标500套,匹配商业航天需求增长。
材料替代:突破高纯铬粉技术垄断,供应航空航天产业链,支撑国产替代,客户涵盖西门子、西部超导等头部企业。
产业链延伸:从材料研发扩展到零部件制造,布局火箭发动机喷注器面板、推力室内外壁等组件,提升产品附加值。
市场机遇:受益于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加速,公司产品成为火箭发动机核心部件,直接对接商业航天企业批量采购需求。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仅提供学术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证券推荐和交易策略。任何依据本文内容进行投资操作的,责任自负,作者以及发布平台不承担法律责任。本声明自发布日起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