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集团(SZ002193)$ 山东如意重塑全产业链商业模式和商业路径的选择。作为中国最大的毛纺织工业集团,山东如意集团从低利润率的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两头延伸,规划以“原料―纱线―面料―服装―品牌”于一体的集成设计模式来改变纺织服装产业的格局,成为“中国版LVMH”战略未能兑现,自2010年开始,用400亿债务融资开始疯狂扫货,接连将法国集团SMCP、瑞士老牌奢侈品牌Bally、英国标志性风衣品牌雅格狮丹、日本百年服装老店瑞纳等收入囊中,最终失败源于战略冒进、治理失效与财务失控,而安踏的成功则依托于稳健扩张、品牌协同与技术创新。
山东如意设计的战略核心是“通过收购国际品牌实现产业链高端化”,对标LVMH的奢侈品集团模式。然而,山东如意的核心能力长期集中在纺织制造领域,缺乏奢侈品品牌运营经验。安踏的成功证明:并购的本质不是“买资产”,而是“买能力”。其通过战略定力、精细化运营和组织韧性,将收购品牌转化为增长引擎;而如意的失败,则是资本投机与治理缺失的典型教训。未来,安踏仍需警惕主品牌创新不足(研发投入偏低)、FILA增长放缓等挑战。
复星与如意均依赖债务驱动收购,如意因收购Bally、SMCP等导致债务暴雷(负债率超90%),复星债务规模虽大但通过资产处置避免了全面崩盘。复星布局的医药、文旅行业抗周期性较强,疫情后医药板块恢复快;如意主营纺织业周期性明显,叠加奢侈品运营能力不足,抗风险能力弱。
1、虚构交易与资金转移。2019年,如意科技通过虚构6亿元采购业务向关联方输送资金;2021年未披露维信基金10.99亿元关联交易,多次被证监会处罚,实控人邱亚夫被市场禁入10年。互保风险蔓延。山东企业互保现象普遍,如意科技对外担保余额约20亿元,被担保企业(如“菱花系”“中亿系”)频现违约,导致代偿风险激增。
2、疫情冲击与需求萎缩。疫情导致线下零售大幅下滑,SMCP等品牌营收锐减,叠加原材料(棉花)价格上涨,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3、过度依赖政府资金与财务杠杆。收购资金严重依赖政府支持的济宁城建等外部融资,但2019年济宁城建暂停35亿元注资后,债务危机全面爆发。高杠杆模式导致抗风险能力弱,疫情冲击下市场需求萎缩,加速了现金流断裂。
4、安踏相对而言,落地战略的能力更强。赛道专注与生态协同,安踏:始终聚焦运动服饰领域,通过收购FILA(时尚运动)、迪桑特(滑雪)、始祖鸟(户外)等品牌,构建覆盖大众、高端、专业运动的垂直生态,形成“专业运动+时尚运动+户外运动”三大矩阵。各品牌共享供应链和技术,如迪桑特滑雪科技反哺安踏主品牌冬奥装备研发。如意:跨领域收购奢侈品(Bally)、男装(Gieves & Hawkes)、面料商(莱卡),业务分散且缺乏协同,导致资源内耗。例如,收购的日本Renown与纺织主业无互补,最终破产。安踏:针对中国消费者偏好改造品牌。FILA从专业运动转向时尚运动,定位25-35岁人群,毛利率达70%;始祖鸟通过直营店和“山地课堂”IP打造“户外爱马仕”形象,契合中产需求。如意:未调整收购品牌的定位。英国G&H维持贵族风,在中国百货店销售遇冷;法国SMCP轻奢定位被UR等本土快时尚挤压。标的筛选与价值重塑,安踏:选择有技术或场景潜力的品牌,通过本土化激活价值。
案例1:FILA(2009年收购时年亏4000万)→ 投入5年重塑定位,2024年营收266亿,占集团37.6%。案例2:始祖鸟 → 清退低效经销商,在一线商圈开直营店,客单价提升300%,2024年母公亚玛芬扭亏为盈。如意:追逐“名牌光环”,忽视经营基本面。日本Renown(百年老店但衰退期)、SMCP(轻奢但溢价不足)收购后持续亏损,最终计提减值。
5、运营管理和组织能力没跟上。安踏:2012年行业库存危机后,全面转向直面消费者(DTC)模式:关停低效店,打造千万级坪效门店(如SKP黑标店坪效2万/㎡);供应链整合降本(T恤成本从199元压至119元),缩短上新周期。如意:渠道分散,缺乏统一管理。SMCP在欧洲与中国市场割裂运营,未能形成全球协同。公司治理结构。安踏:丁氏家族控股(51.46%)但充分授权职业经理人。挖角阿迪达斯高管郑捷操盘国际品牌,年薪超1500万;子品牌设立“品牌长”独立运营,禁止设计师跨品牌流动(防定位模糊)。如意:邱亚夫家族集权,关联交易频发,高管半年内两度辞职,内控混乱。$安踏体育(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