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眼科衰败在 “集采压价+盲目扩张+合规失控”,头部爱尔维稳靠 “规模壁垒+技术溢价+精细运营” 苦撑,重资产、高杠杆的并购模式拖累,消费力未复苏前难言见底。2025年将成为民营眼科生存能力的分水岭。$爱尔眼科(SZ300015)$ $华厦眼科(SZ301267)$ $何氏眼科(SZ301103)$
1、 行业共性压力:需求放缓+政策冲击。房地产下行导致居民财富缩水(尤其一二线城市),非必需医疗支出被压缩,眼科手术(如屈光、白内障)因单价高、医保覆盖有限成为消费降级重灾区。患者更倾向选择公立医院:白内障手术在公立医院医保报销后自费仅约1000元,而民营医院隐性收费高,吸引力下降。人工晶体集采降价60%+:强生单焦点晶体从1万元/个降至1100元,直接压缩白内障手术收入(华厦眼科该业务营收降11.56%,毛利率跌8.53pct)。DRG/DIP支付改革:2024年全面推广的按病种付费模式,倒逼医院控制成本,但民营眼科此前依赖高客单价项目盈利的模式难以为继。社会办医政策鼓励下,民营眼科机构数量激增,价格战频发(如低客单价体检引流);同时公立医院加强眼科投入,分流患者。
2、 华厦眼科:扩张失速与治理危机,盲目收购拖累盈利:2024年收购4家医院(仅成都爱迪为三甲),商誉激增215%至5.46亿元,但新院贡献微弱,管理费用反增9%。普瑞/何氏/光正眼科:规模劣势放大,抗压能力弱:缺乏头部品牌溢价,在价格战中毛利率率先转负(2024H1除爱尔外其余毛利均为负)。现金流危机:光正眼科在手现金同比骤减52.4%,被迫收缩扩张;普瑞眼科销售费用率超20%,但收入仍降幅显著。
3、 爱尔眼科通过“产业基金孵化+上市公司收购”模式快速扩张,商誉规模达84.48亿元(占净资产40.46%),2024年计提减值1.88亿元。新收购医院(如英国Optimax)净利率仅5.6%,远低于国内水平,拖累整体盈利能力。对比中小眼科:华厦、何氏商誉不足10亿,且以自建为主,资产质量更轻,抗风险能力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