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vana Co.(CVNA)$ 根据公开资料,历史上确实存在多篇将$易鑫集团(02858)$ (易鑫)与Carvana进行对比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业务模式、估值逻辑和市场定位等维度。以下按时间线梳理关键对比内容及核心观点:
______
📊 一、早期对比(2017-2019年):模式探索期
业务本质差异
易鑫:定位为“汽车金融科技平台”,核心收入来源于助贷服务费及自营融资租赁利息,不直接参与车辆买卖(无库存风险)。
Carvana:定位为“在线二手车零售商”,通过自动售货机+线上平台直接销售车辆,赚取购销差价及金融服务费(贷款中介费、延保服务费等),需承担库存及物流成本。
对比焦点:易鑫是金融中介,Carvana是零售电商,二者赛道错位。
盈利模式对比
Carvana:2018年单车毛利约2000美元,其中50%来自金融服务费(毛利率100%),但整体因高运营成本(单车净亏2500美元)持续亏损。
易鑫:依赖助贷业务,2017年助贷占比64.1%,2019年升至99.9%,但面临资金成本及政策风险(如融资租赁牌照监管)。
核心结论:Carvana靠金融业务补贴交易,而易鑫靠金融变现,但后者受制于中国二手车金融渗透率低(29.3% vs 美国53.8%)。
______
🔍 二、业务模式深度对比(2020-2023年):转型与分化
轻资产 vs 重资产路径
易鑫:2020年后加速向轻资产转型,SaaS收入占比从2023年4.6亿增至2024年18亿(+290%),降低金融杠杆依赖。
Carvana:持续重资产投入(IRC维修中心、自动贩卖机),2023年库存周转天数降至60天,但仍高于Carmax的50天,规模效应未完全释放。
竞争格局差异
中国市场:易鑫面临平安银行、优信等竞争,前三名份额仅34.2%;其优势在于新能源车金融渗透率(2024年占新车业务33%)。
美国市场:Carvana在碎片化市场中(前100名份额仅7%)依靠创新交付体验(送车上门、7天退货)抢占份额。
对标案例:淘车车 vs Carvana
易鑫旗下淘车车(原淘车)于2023年升级品牌,采用“线上选车+线下门店”模式,全国70家直营店,对标Carmax和Carvana的平台化零售逻辑。
关键差异:淘车车聚焦“一城双店”区域深耕,而Carvana通过316个覆盖点实现80%美国人口覆盖,更依赖基础设施规模。
______
💰 三、估值逻辑争议点
资本市场认知差异
Carvana:尽管长期亏损,但华尔街认可其GMV增速(2018-2024年销量年复合增速33%)及创新模式,2024年PS达1.2倍(峰值曾达10倍)。
易鑫:港股流动性折价导致PB仅0.3倍(2024年),PE 20倍 vs 盛业33倍,市场担忧其表外信贷风险(476亿)及政策不确定性。
修复潜力分歧
部分分析认为若易鑫SaaS收入占比超30%(当前18.2%),估值可向科技平台(PS 8-12倍)靠拢,乐观目标价看6港元(较2025年现价+128%)。
Carvana的估值锚定UE模型(单均经济效率),2024年因运营优化(单车GAAP SG&A降1240美元)实现净利润4.04亿美元,PE修复至22倍。
______
:rocket: 四、最新动态(2024-2025年):路径分化加剧
Carvana:2024年实现盈利(净利4.04亿美元),债务减少5.6亿,现金流改善,聚焦提升交付效率(平均交付时间减20%)。
易鑫:押注新能源车金融(合作宁德时代等)与东南亚技术输出,但2024年Q1净利润同比下滑20.82%,需验证SaaS业务持续性。
______
💎 结论:历史对比的核心启示
赛道错位长期存在:易鑫的金融属性与Carvana的零售属性导致估值体系根本不同,强行对标易误判(如用PS对标PE)。
中国市场的特殊性:二手车金融渗透率提升(政策驱动)是易鑫核心故事,而Carvana的增长依赖于美国分散市场的技术颠覆。
参考价值局限:早期分析(2019年前)多聚焦模式可行性,而当前对比需关注轻资产转型(易鑫)与规模盈利(Carvana)的分化结果。
若需具体文献,可进一步检索:
瓜姐讲堂《美国的汽车电商收取金融服务费吗?》(2019)
雪球《美利车金融冲击美股IPO的深层逻辑》(2019)
徐诚《淘车升级淘车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