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紧凑型聚变装置(BEST)实现 “紧凑型设计(体积仅为 ITER 的 1/10 却能自持燃烧)、锂铅包层能量回收(效率提升 30%)、全超导磁体自主可控(磁场强度 12 特斯拉且能耗降 40%)” 三大突破,标志着核聚变从 “实验验证” 迈向 “工程化示范”。产业链核心受益环节聚焦超导材料、特种材料、精密制造、工程建设、配套设备,高频核心标的包括西部超导、永鼎股份、宝胜股份、中核钛白、冰轮环境、中国核建、合锻智能等。
从 “技术唯一性 + 订单直接性 + 产业链不可替代性” 出发,西部超导、永鼎股份、中国核建是逻辑最硬的核心受益标的。
核心逻辑:BEST 装置全超导磁体的高温超导带材独家供应商,技术全球领先且不可替代。技术壁垒:国内唯一能批量生产 ITER 级铌锡(Nb₃Sn)超导线材的企业,高温超导带材市占率国内第一,产品通过 ITER 认证,是 BEST 磁体系统的 “心脏材料”。订单直接性:BEST 装置磁体所需高温超导带材几乎全部由其供应,后续商业聚变堆对超导材料需求将呈指数级增长。业绩弹性:2025 年超导业务营收占比从 15% 提升至 30%,直接受益于聚变堆磁体需求放量,是 “超导材料” 环节的绝对核心。
核心逻辑:全球唯一实现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YBCO)量产的企业,直接对接 BEST 及国际聚变项目的磁体系统需求。技术优势:良品率 90%、成本较国际同类低 60%,独家供应 “洪荒 70” 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技术全球唯一。订单落地:2025 年已中标亿元级超导磁体订单,进入 ITER 二期供应链,在手订单覆盖国内外主要聚变项目,是 “超导材料 + 系统集成” 双核心玩家。
核心逻辑:国内唯一具备聚变堆全生命周期工程经验的 “国家队”,直接承接 BEST 等重大装置的核心建设与总包。工程垄断性:主导 ITER 主机安装、CFETR 示范堆建设,掌握全超导托卡马克建造技术,当前承担 “中国环流四号” 等工程验证平台,是装置 “落地到运行” 的核心载体。订单确定性:BEST 装置的 400 吨杜瓦底座吊装等核心工程由其完成,后续商业聚变堆的土建、安装、系统集成将持续受益,是 “工程建设” 环节的绝对龙头。
预期差逻辑:市场视其为传统钛白粉企业,却忽视其 ** 氚增殖剂(锂陶瓷球床)** 的核心布局,直接对接 BEST 工程化的 “能量回收” 需求。技术卡位:锂陶瓷球床是氚增殖包层的核心材料(BEST 后续工程化需大量氚增殖剂),公司通过子公司布局锂资源深加工,技术可直接服务聚变堆。估值修复:当前估值仅 25 倍 PE,远低于新能源材料平均估值,“传统业务 + 聚变新材料” 双轮驱动未被充分认知,存在 “资源 + 技术” 双击机会。
预期差逻辑:市场关注其锻压设备主业,却忽视其在 ** 聚变堆核心部件(真空室、大型锻造件)** 的独家卡位。技术唯一性:自主研发的 8 万吨级等温锻造液压机,是聚变装置超大尺寸部件(如真空室)精密加工的核心装备,直接参与 BEST 核心部件研制,锻造精度达 0.01mm,国内几乎无竞争对手。订单延续性:新订单排期已至 2026 年,从实验室部件向量产化结构件突破,未来商业聚变堆对大型精密锻造件需求迫切,业绩弹性被低估。
预期差逻辑:市场归其为传统制冷设备企业,却忽视其 **-269℃深冷氦气制冷技术 ** 对聚变堆的 “刚需性”。技术垄断性:国内唯一能提供 “-269℃深冷技术” 的氦气制冷企业,为 BEST 装置提供氦气制冷系统,技术可直接迁移至商业聚变堆。长期空间:若聚变堆商业化,每座 100MW 级反应堆需配套价值约 5 亿元的制冷设备,市场空间超千亿,当前其聚变业务估值未被充分体现。
总结:逻辑最正的核心标的聚焦 “超导材料(西部超导、永鼎股份)+ 工程总包(中国核建)”,是产业链不可替代的环节;预期差标的则在 “特种材料(中核钛白)、精密制造(合锻智能)、配套设备(冰轮环境)” 领域,因业务认知偏差或估值错配,具备更大的业绩释放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