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5月,全国药店零售市场规模约为2152亿元,同比小幅下滑1.3%。其中,药品销售额微增0.2%,但非药品类下滑了8.5%,显示出消费结构的变化。
更显著的变化发生在门店数量上。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新开药店7118家,但闭店数量达到10284家,净减少约3000家,门店总数回落至70万家以下。这种“开少关多”的趋势标志着行业从过去的规模扩张转向了存量优化和有序出清。
在整体承压的背景下,不同类型和区域的药店生存状态差异巨大。
不同规模的连锁药店:
头部大型连锁(如益丰药房、大参林)战略重心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优化”,虽然门店扩张速度放缓,但凭借强大的品牌、供应链和精细化运营能力,市场份额持续提升,盈利能力甚至出现增长。
中型连锁则面临更大挑战,被迫从竞争白热化的城市城区收缩战线,退守至其具有优势的县域市场。
小型连锁和单体店是本轮洗牌中受冲击最严重的群体,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位于乡镇的单体店凭借其“毛细血管”末端的近场优势和低运营成本,展现出一定的韧性。
不同区域的药店:城区药店受到基层医疗机构回流和线上渠道分流的“双重夹击”,加之店均服务人口下降,挑战尤为严峻。相比之下,县域及乡镇市场的药店,由于线上分流影响较小且社区信任度高,表现出更强的韧性。从全国范围看,上海、重庆等监管严格、市场饱和的地区门店优化更快,而中部和西北地区仍有少量增长空间。
当前药店行业的困境是政策、市场竞争和成本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政策监管趋严:2025年医保飞行检查呈常态化、大数据化,对无处方销售处方药、药师“挂证”等行为的查处力度空前。特别是7月1日起全面实施的药品追溯码制度,使得药品流通过程完全透明,曾经部分中小药店依赖的非正规渠道低价“回流药”空间被彻底堵死,直接冲击其盈利模式。
线上渠道分流:2024年O2O(线上订购、线下配送)药品市场规模已突破300亿元,增速高达35%。互联网巨头(如京东健康)的线下布局和大量低成本运营的仓储网店,对传统实体药店形成剧烈冲击,尤其在标准品和价格敏感型客户上分流明显。
经营成本上升与竞争加剧:合规成本(如满足药师在岗要求)和人力成本持续攀升。同时,部分地区药店布局过度密集(如一些城市核心区每1850人就拥有一家药店),导致同质化竞争下的价格战激烈,进一步侵蚀利润。
2025年对于线下药店而言是一个关键转折点。行业整体告别了粗放增长的时代,正在通过洗牌走向集中化与精细化。企业的竞争重心已从“谁扩得快”彻底转向“谁活得好”。
从2025年上半年经营业绩看,只有漱玉平民、益丰药房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头部企业普遍放慢直营店扩张步伐,甚至主动净减少直营门店(如老百姓、健之佳)。与此同时,加盟成为新的扩张手段:
大参林和益丰药房上半年分别新增加盟店413家和208家,以此以更轻资产的方式渗透市场。
漱玉平民的DTP药房超过120家,慢病会员规模突破322万,其DTP销售占比已超过20%,此外与台湾企业合作打造融合母婴、宠物等元素的健康生态新业。
一心堂则明确规划未来门店向“30%专业药房+70%多品类门店”方向发展,引入美妆、母婴等品类,并探索“药店+便利店”等新业态。
经营效益方面:
益丰药房虽然营收微降,但通过关闭272家低效门店,反而实现了净利润的超10%增长。
漱玉平民是成本优化的典型,其通过重新谈判租约、调整薪酬体系、加快应收账款回收等措施,在营收微增的情况下实现了净利润近50%的高增长。这证明在增量市场减弱的背景下,向管理要效益成为释放利润空间的关键。
健之佳的线上业务收入占比已达29.59%。